日前,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印发《关于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进一步创新生态环保举措更大力度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了27条支持稳就业促发展的工作举措。
其中,《若干措施》提出了“三保、两服务”的目标,即保疫情防控、保优质项目、保小微企业,服务于保就业大局、服务于促发展大局;并要求实现“两增两减”,即增加对企业环境治理的服务指导,增加绿色发展新动能;减少对高质量高水平项目的审批限制,减少对守法合规生产经营企业不必要的执法检查。
27条具体措施,分为深化环评审批制度改革、优化生态环境执法监管、加强企业服务指导以及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共4个方面。
环评审批制度方面,《若干措施》要求通过推进疫情期间“三类项目”审批绿色通道、正面清单等举措常态化,支持相关企业加快恢复生产和发展;通过扩大环评告知承诺、环评豁免的实施范围,完善环评审批“绿色通道”机制,优化环评重大变动认定机制,提高优质企业投产速度。
《若干措施》还优化生态环境督察执法监管制度:提出要完善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实施分类分级监管,实现对守法企业无事不扰。
其中,《若干措施》提出要实行免罚清单制度、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完善行政处罚裁量规定,鼓励企业及时自我纠错、主动整改,强化“互联网+监管”,推行非现场执法监管检查,减少对守法企业生产和经营的执法检查。
《若干措施》还要求加强对企业服务指导,包括全面推行生态环境审批和服务事项“一网通办”,提升企业办事体验及办事效率;并加强政策培训指导,加大技术帮扶力度,及时回应企业关切,解决企业困难,特别是着力解决中小企业环保难题;还要通过建立第三方服务“黑名单”、专项执法检查等,严厉打击不规范市场行为,切实保障企业合法权益。
环保产业方面,《若干措施》要求规范政府投资项目社会资本市场准入条件,平等对待各类企业主体,破除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市场准入壁垒;通过加大政策支持和服务力度,鼓励科技创新和技术发展,搭建环保科技创新平台,拓宽环保企业融资和技术创新与转化渠道;通过鼓励发展第三方治理模式并推进试点示范,提升企业专业治理能力;通过大力发展智慧监测技术装备,推进人工智能、5G、物联网等新技术在环境监测监控中的应用,支持环保产业壮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