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写作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20年06月12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夏捕知了
  □王耿发

  眼睛一晃,已退休近五年并有幸至今还混在上班族里早九晚五。然而,岁数是不饶人的,自然法则谁也逃不过。现在的我,不管在生活中还是在睡梦里,回忆明显多于向往,其中孩提的往事最让我觉得回味无穷,一有空隙竟然还对孙女津津乐道。小学四年级的小孙女似乎对好多事不怎么感兴趣,比如,捞蝌蚪、捉蟋蟀以及男孩格外喜好的踩河冰、打雪仗等等,因为她缺乏身临其境的感触。最后还是夏捕知了此举有点吸引力。想必今年的盛夏无论如何要带她去捕几只了。对她来说也好有个新的认知,对我来说,哈哈,可以重返顽童那段美妙时光。

  有记忆时,就知道能飞会叫的蝉了。上学后才明白这个傻乎乎的东西还有个有趣的雅号叫——知了。记得小学一年级,语文老师在讲了一则娓娓动听的故事后,说,我们的同学千万不要像它。明明不知还爬在高枝上大喊大叫“知了知了”。爱听童话的我,当起真来,举手问老师:那我们要向什么学习呢?真会动脑筋的老师把语文书翻开并高高举起:要向它学习。今天我们就学这一课。全班唰地一声,定睛一看,原来这一课是蚂蚁与蟋蟀过冬的故事。生动的教学,产生了强大磁性,把我们这些屁股坐不定的野孩子吸引住了,静得几乎落针闻声的境地。

  久而久之,对学校生活习惯了。要野要玩,只能等到在校外,等到放假,特别到了暑假里,我们这群像脱了缰的小野马,又开始乱蹦乱跳了。每当晌午时,我们玩劲比太阳还火辣。时而跳入清澈如镜的池塘里狗爬一番,时而钻进翠绿一片的竹林间,搜捕知了,而且专门抓高声大叫的,叫得越响越倒霉。起先,抓到这些“响虫”,尽是自己玩,捏在手里摇着招着惹它叫,随后再成为鸡鸭的美食。尤其见到吞进鸭子肚里还鸣不平的时,便手舞足蹈,实在很过瘾。有一次遇上了一个城里人。她看见满笼子的知了,觉得蛮有趣,愿意出钱买几个回去给孩子。我们又惊又喜,任她挑,结果收了她一毛钱。回家后,三人平分,还留下一分决定由我保存。从此后,我们三人一伙悄悄干起了“买卖”行当了。等在厂门口,出没在汽车站,像乞丐似的,“阿姨叔叔”叫不停,最终换回几毛钱或几斤粮票。那时候我们只知道成绩好,就能当大中小队长,就有本钱骄傲,压根儿不懂得“财物”也是骄傲的本钱。我们有了额外收入,神气多了,时常施舍给其他身无分文的小伙伴。也许这缘故,我们便当上了小儿头。

  暑假的生活是绚丽多彩的,可我们三个人却染上了一种颜色,变成“小黑炭”。老师见了,摇起头来:一个暑假你们干什么去了,弄成这副样子。我们毫不在意,心里甜滋滋的,还盘算着下一笔买卖——秋天捉蟋蟀卖。谁知,正当我们得意之时,班上的一位女同学向老师告了“密”。在办公室里,老师瞪大了眼睛望着我们,一声不响,我们垂着头,出汗的手搓着衣角,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又过了一会儿,老师还是沉默不语,我硬着头皮问道:“我们到底做错什么了,你批评就是了”,这时老师微微一笑:还是你爽直。说实在的,我也不敢说话了,你何不是说叫得越响越倒霉吗?我的声音一响,恐怕也被抓走卖了。我们的脸刷地一下红到耳根,相互看了看,又扑哧一声,天真地笑了。老师用手摸了摸我们的头,明白了就行,好孩子就是这样的。从那以后,我们还那么顽皮,玩起来还那么野,但再也不出格了,因为我们好像真的知了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一周
   第03版:倾诉
   第04版:健康
   第05版:东方社区周刊
   第06版:禁毒
   第07版:民生
   第08版:写作
夏捕知了
老王和老宋
书法
童年的记忆
东方城乡报写作08夏捕知了 2020-06-12 2 2020年06月1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