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调查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全国各地聚起各方力量抢抓农时~~~
2020年03月17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国各地聚起各方力量抢抓农时
硬核科技+暖心力量,播种在希望的田野上
  春雷响,万物长。眼下在华北,冬小麦已经返青;在江南,油菜花正在盛开,育秧大棚里的水稻秧苗长势喜人;在东北、西北,农民们忙着准备农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各地在做好防疫基础上抢抓农时忙生产,四面八方的力量正在汇聚,人们辛勤耕耘在春天里。

  本版文字统筹 王平

  齐心协力 硬核保障不误农时

  在广西桂林,智友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车间里机械轰鸣,工人们正在生产线忙碌。2月11日复工后,这家农业龙头企业开足马力,一天生产约10吨杂交稻种,除供应本地外,还销往湖南、江西、安徽等粮食产区。“种子是收获的希望,农民备足种子心里才不慌。现在大家加班加点生产都不觉得累。”公司包装工人阳永光说。公司总经理刘永宏表示,春耕备耕种子先行,种子如果不能及时到位,一些农民只能将双季稻改为单季稻,损失约一半的收成。现在公司储备了400多吨稻种,能够确保客户需求。

  农为邦本。冬小麦是夏粮的主体,也是每年我国农民收获的头一茬粮食,而春播粮食面积占全年一半以上,能否抓好春季田管和春耕备耕,直接关系全年粮食生产。

  “现在小麦苗情和土地墒情好,浇水施肥要再等20天,正好利用这段时间储备农药和化肥。”在河北任县,种粮大户倪会群一大早就忙着和工人往仓库搬农资。

  46岁的倪会群,农校毕业后返乡成为“庄稼汉”,与土地打了20多年交道。他种的小麦产量高、质量好,其中技术是法宝——选优质高效品种,采用测土配方施肥、合理密植、“一喷三防”等技术,从种到收全程机械化操作。“今年一定要把这些关键技术落到地里,争取有个好收成。”他颇有信心地说。

  手中有粮,心里不慌。农业农村部调查显示,今年冬小麦面积基本稳定,墒情好、苗情长势好于常年,农民种植早稻和秋粮的意向稳定,春播进度和常年相当。只要环环紧扣、季季紧抓,农民的辛勤劳作将为田野带来新的希望。

  春暖花开,眼下果树正是剪枝施肥的时候。在四川省仁寿县曹家镇梨园村,村民黄建军因疫情影响没能从打工地方回家。正在着急时,村支书陈学良带领的“党员帮帮团”来到他的梨园,帮助刨土、施肥、担水、剪枝。“党员志愿者帮助村民抢抓春耕生产,既解决了燃眉之急,也密切了党群关系。”陈学良感慨地说。

  面对疫情给农户带来困难,当地成立了“曹家镇党员帮帮团”,很多像陈学良这样的党员干部变身“送货员”“农技员”“销售员”,帮农户代购农资、抢抓春耕生产、解决农产品销路。

  今年的春耕不一般。受疫情影响,农资运输和人员流动不畅。相关部门采取措施,车辆运输通行证办理手续简化再简化,春耕生产物资及产品都纳入生活必需品保障范围。农资人、气象人、交通人等各群体积极投入春耕保障。

  在安徽庐江龙桥工业园内,戴着口罩的秦柯正在清点货车上的磷酸一铵。车上装的这种生产复合肥的基础原料,重量约有32吨。他随车还带了大米、食用油和蔬菜,方便疫情防控期间吃住在车上。

  复工以来,这位“90后”青年在安徽合肥、江西景德镇、安徽蚌埠“三点一线”往返,把原料运输到化肥企业。“现在很多企业都是24小时开工。特殊时期,每个人都想做点贡献,我要及时把货物送到,这样就能尽快生产化肥供应市场,不误农时。”秦柯说。

  “柑橘树枝不要太密,在这里适当修剪,让中间部分也能有阳光散射进去。”在广西博白县一个柑橘种植园,中化农业金牌讲师黄孙胜通过农技大讲堂网络直播,给果农讲了一堂生动的花前管理技术课。“什么时候环割?”“如何才能提高品质?”近7000人观看了这场“云培训”并在线提问答疑。柑橘树下,不时有活泼的“果园鸡”跑来跑去。

  数千公里外的河北临城县,李保国科技扶贫服务队队长贾志华也成了农技“网红”。不仅通过手机视频为核桃种植户讲要领,而且来到王家崇村核桃种植基地,现场示范拉枝、修剪等技术。

  “把李保国老师的精神传承下去,让更多农户学会科学管理、通过自己的努力脱贫致富,这是我们30个队员共同的心愿。”贾志华说。

  当扎根泥土、服务农民的精神与科技相遇,产生的是一股清新的力量。利用“线上+线下”形式开展农技推广,通过“不见面”的“云服务”购买农资,挖掘农机新用途……今年的春耕故事既有科技的力量,也有农人的情怀。

  在安徽省固镇县,天空飘着雨,精诚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礼正和社员们一起给拖拉机更换发动机。疫情发生后,他主动请缨参加当地防疫,用植保无人机进行飞防消毒。最近,他们又用无人机给4000多亩麦田“除草”。

  “看到那么多人加入到防疫队伍中,我作为农机人也想尽一份力。防疫很重要,农时也不能耽误。等天一晴,我们要撸起袖子加油干,投入到火热的农业生产中。”陈礼说。

  杨凌“农科城”

  春耕备耕新“范式”

  被誉为中国“农科城”的陕西杨凌是我国成立最早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在杨凌的田间地头看到,农民微信下单点“肥”备耕,新农人借新技术从容应对疫情,专家线上“把脉问诊”为农民解疑释惑。别样春耕图展示出“农科城”春耕备耕新“范式”。

  往年这个时候,代栓劳的化肥经销部早已是人头攒动,但受疫情影响,今年这里显得冷冷清清。“农户早早下了单,化肥已经点对点送到各家各户。”代栓劳指着桌上一沓销售登记簿说,“我们覆盖了辖区内50多个村子,光我这个经销部化肥出货量就达到400多吨。”

  杨凌示范区现代农业和乡村发展局局长马江涛说,防控新冠肺炎马虎不得,农时也耽误不得。为了帮助群众春耕备耕,杨凌依托辖区的供销农资配送中心和规模较大的农资销售门店,开展“点对点”配送,确保春耕生产所需的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及时供给,为农户打通了“绿色通道”。

  五泉镇椒生村是猕猴桃种植大村,户均种植面积2亩多。“往年村民都是到农资经销点去,各家买各家的,今年我们通过微信群和大喇叭,号召村民线上下单,我们统计数量和种类后再跟农资经销点对接,他们把化肥统一拉到村委会后,村民再来领取。”村支书史西平说,“这种方式既避免了过多接触,也解决了村民备耕难题。”

  走进桂创林的草莓大棚,仿佛进入了一个神奇的农业新技术展示馆:大棚的墙壁由波浪形的蓄热材料构成;发出米色光的钠灯和紫色光的脉冲式LED灯正在给草莓补光;水蜜桃味的草莓刷新你的味蕾……

  今年47岁的桂创林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后,长期从事节能技术研究,做过老师,也开过公司。2014年,他带着自己所学,一心扎进农业领域,成为一名新农人。“要做就要与别人不一样。”这是桂创林“跨界”时对自己的要求。他说:“比如,我采用了双拱单膜蓄热阴阳温室,冬天积雪就会顺着大棚溜到地面,省去了人工除雪;采用土和生物基质混合种植,省去了人工打药。”

  新技术“扎堆”应用,使疫情对桂创林春季生产的影响微乎其微。“我种植了8个大棚一共20亩,最忙的时候也只需4个人负责采摘和管理,种地不扎堆,草莓品质好,也不愁销路。”他说。

  在杨凌,像桂创林这样的新农人越来越多,农民职业化已成大趋势。新农人和新技术,正在绘制一幅未来春耕生产的新图景。

  为确保春耕备耕顺利进行,杨凌还号召当地的农业专家开展线上咨询服务,为农民解难题。

  这段时间,杨凌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十分忙碌。这个服务中心由农技综合服务中心、农机农化服务中心和农资配送中心三部分组成。农技中心主任李新民说,农技中心共有35名农技人员,其中有18名高级农技师,他们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疫情期间,我们每个人负责区域内大约150座大棚的农技指导,农户有疑问,我们采用电话问答、微信视频等方式帮他们解决。”

  地处杨凌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一批专家教授也采取多种方式,为广大农户开出良方。园艺学教授李建明一场直播有好几千人在线观看;农学院研究员张睿的电话成了热线,最忙时一天接打100多个;葡萄酒学院张宗勤教授的在线直播好评不断。

  西北农林科大副校长钱永华说,学校与深圳市丰农控股有限公司联合建立了“战疫情,科技助农在行动”专题线上农技推广服务平台,学校40多位专家教授以“不见面、不接触”的方式,组团在线上为广大农户免费答疑解惑,及时解决农户们在生产中的难点、堵点,有效解决了特殊时期农业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

  土地托管服务

  助力解决春耕难点

  眼下正值我国东北地区备春耕的关键期,在疫情防控期间如何顺利推进备春耕生产,确保今年粮食产能?这是目前黑龙江急需解决的大问题。农资到哪里买?农机谁来修?贷款怎么办?这是困扰黑龙江多地农户今年备春耕的三大难点。为了解决这些实际困难,黑龙江多地正在推行一种以农业合作社为服务主体的土地托管模式。

  吴文静是黑龙江兰西县兰河乡的农民,2017年他离家到外地做生意。今年春耕,由于他无法返乡种地,自家的20多亩土地全部托管给合作社经营。吴文静采取的办法是黑龙江省兰西县正在推广的土地托管模式,农户不放弃土地经营权,合作社作为服务主体,每亩地收取310元至340元的托管佣金。为了保证粮食产量,从种到收每个生产环节都由合作社负责。

  为了给土地托管服务找好经营主体,黑龙江省的农业主管部门也联合了很多的大型农机合作社。往年,一些合作社的大型农机具要舍近求远到外地打工,今年在自家门口就有活儿干。

  截至3月9日,兰西县已经有1500多户农民通过各种方式签订了土地托管服务协议,将50多万亩土地交给了当地的54家合作社种植。

  合作社依托规模化经营,通过土地托管服务破解了农户农资购买、农机维修等难题,同时也降低了农户的种地成本。对于一些经济上有困难,眼下拿不出托管费用的农户,当地银行还推出了专项贷款品种。

  据当地农业部门测算,与土地流转相比,农民每亩可增收270元;与自种相比,每亩可增收180元,兰西县的这种土地托管模式正在黑龙江省多地推广实施。从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截至3月9日,黑龙江省已经有4000万亩土地实现了土地托管。这种土地托管模式也将对合作社未来发展和扩大规模产生积极作用。

  不负春光,不误农时。在这个不平凡的春天,播种的每一颗种子都有丰收的希望,洒下的每一滴汗水都是对土地的承诺。来自四面八方的力量,正在汇聚成最动人的乐章!

  (本文综合自新华社、央视网等相关报道整理而成)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调查
   第A03版:言论
   第A04版:关注
   第A05版:走村镇
   第A06版:信息
   第A07版:浦东
   第A08版:动态
   第B01版:三农实用周刊
   第B02版:热线
   第B03版:新主体
   第B04版:新主体·各地
   第B05版:新主体·解读
   第B06版:新主体·借鉴
   第B07版:政策
   第B08版:农技
硬核科技+暖心力量,播种在希望的田野上
东方城乡报调查A02硬核科技+暖心力量,播种在希望的田野上 2020-03-17 2 2020年03月1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