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赵玉东便一头扎进泥土里,有技术、有经验、有市场的他,继续搞起了育种制种业。
“一出校门我就种瓜,这么多年了,别的啥也没干过,就是对甜瓜充满了感情。”赵玉东说。自始至终,赵玉东的初心就是要搞甜瓜新品培育。起初回乡那两年,赤手空拳的,只有买别人的种子种。一年一年,手里有了积蓄,他便把这钱用于新品培育上。
一个农民搞育种,不是泡在实验室里,而是深入田间地头,夜以继日地管护、观察,记录下一粒籽、一朵花的成长历程。这些年,他笔记写了十几本,骑坏了三辆自行车、两辆摩托车,时常连续十多天忙碌在大棚里……
一个新品种的成型需要八至十年时间,每年他都会配制100多个杂交组合,两至三年后筛选出最好的两三个进行跟踪 。“可以说,这十几年,所有的心思都花在了新品育苗上,时间长了,就会感觉枯燥,不过,偶尔会遇到几个亮点组合,让你特别欣喜,就觉得所有付出都值了。”
带着半生所学的经验和知识,赵玉东成功了,他亲手培育出了“甜红玉”“玛瑙珍珠香”等品种。他的育种制种业在嘉峪关、酒泉颇有名气,年种植达2000余亩,他也成了镇上顶呱呱的富裕户。
村里人喊他“田秀才”,他笑言,啥秀才呀,不过是在田地里摸爬滚打大半辈子罢了。
谈话间,一辆农用三轮车“突突突”地驶进院子,一位中年农民从驾驶室跳出来,拎着一把瓜秧子喊:“老赵,快帮我看看,这咋回事?”老赵接过耷拉的瓜秧子,仔细看了看说:“这是茶黄螨。你赶紧全棚打药,控制大棚的温度,不要超过32度, 也不能太干旱,不然螨虫就都上来了。”在这里,随便找个种瓜的农民一问,都跟赵玉东学过技术。
驻观蒲村精准帮扶工作队队长徐建刚说,一个普通农民搞种子培育,足以令人称道,而且他还带领大家共同致富,把自己培育的新品种子无偿分给村民种植,签订收购合同,全程无偿悉心指导、帮扶农户,他的“领成瓜菜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大家伙的安心所在。每年秋季种子收购时,赵玉东首先设法备足资金,当场将农户的种子款全额付清,从不拖欠农户一分钱。“农民一年到头不容易,我宁愿自己多负担一些,也不能让乡亲们白吃苦。”
“我们镇种植西瓜、甜瓜从20世纪90年代起步,到如今上规模有20多年了,是我们镇的品牌产业。” 新城镇党委书记孙智介绍。赵玉东所在的观蒲村现已形成了制种种植、储存、包装、销售一条龙产业链,甜瓜、白兰瓜、南瓜、西葫芦等种子远销云南、河北、山东等十余个省份。该村从当初年种植制种百余亩,发展到现在年种植2000余亩,年产值1000余万元,农户每亩纯收入在5000元以上。
这几年,经过精准帮扶,村里变化可大了,房子美观了、家电齐全了、小车也买了、存款增多了,村民精神风貌更好了,大家伙跟着赵专家一心一意扑在发展制种经济上。村民的话语里,满满都是十足的幸福感。
李春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