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村民是实践主体,也是动力来源。奉贤区柘林镇迎龙村,推出建立公益服务社等举措,通过开发公益岗位,吸纳该村中老年村民参与河道保洁、绿化养护、垃圾清理等,以提高村民自治意识,有效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如今的迎龙村,不仅村容村貌变美了,村民们的收入增加了,收获感、幸福感提升了,参与乡村振兴的热情也更高了。
“村民总动员”, 整村成功创建“和美宅基”
2017年5月起,奉贤区开展“生态村组·和美宅基”创建工作。迎龙村作为试点率先行动,并于2018年实现整村创建达标。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主任李天舒感慨地说:“创建‘和美宅基’,让我们迎龙村的农村人居环境有了极大改善。更可贵的是,我们收获了村民日益提高的的参与热情和自治活力。”
“和美宅基”创建伊始,村里按照以往的惯常做法,外包给工程队进行操作,但是进展缓慢。最初两个村民小组的创建,竟然花了两个月时间才得以完成。
工作推进不畅,怎么办?李天舒和其他村干部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创建“和美宅基”,改善人居环境,村里需要投入较大资金,而村里不少中老年农民缺少就业增收途径,何不把那些不需要设备和资质的活儿交给村民来做,以此激发他们的参与积极性?
就这样,迎龙村组织一批空闲的五六十岁村民开展清理垃圾、种植绿化、扎篱笆墙等工作,并按劳发放志愿者补贴。
在探索取得实效的基础上,迎龙村于2018年2月成立民办非营利性组织——上海奉贤区迎龙公益服务社。
“家门口就能干活挣钱,竟有这样的好事?”村民争相要求上岗,服务社报名现场人气爆棚。
“穿上志愿者马甲,我们的这支工作队伍可谓浩浩荡荡”,李天舒开玩笑说。去年“和美宅基”创建井喷年时,服务社登记在册的社员达367名,共有6000多人次村民参与“和美宅基”创建。2018年,村里共为这些社员发出了80多万元的志愿者补贴,平均每户增收1000元。
“村里资金有限,花钱请村民清扫自家门口环境,这合适吗?”曾有人提出这样的顾虑。实践证明,这笔账完全算得过来。
“这些工作,若是搁以前外包给施工队,可能需要向其支付将近250万元。现在,资金从村里到了百姓的钱袋子,既把事情完成了,又让村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有了参与感、获得感。”李天舒表示,这一做法,既减少村组织购买第三方服务的一部分开支,又能实实在在地增加村民收入,同时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了,村干部的工作也比以前更好做了,可谓一举多得。
抛开经济效益不讲,公益服务社的加入创建,直接推动了之后整村创建工作的顺利开展。服务社在全村每个村组都拉起一支志愿者服务队来清洁、维护环境卫生。服务社理事长尹秀锦觉得,相对于第三方工程队,村民志愿者能够更好地与村民进行沟通。
40天成功创建19个“和美宅基”的“迎龙速度”,创下了奉贤区纪录。而这,在创建之初是不敢想象的。
生态宜居长效管理,
让村庄一直美下去
“和美宅基”创建过程,让迎龙村村干部深切认识到,组织村民共同参与、共同管理、共同发展,才能有效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振兴主体意识。村民们参与热情和配合度提高了,“村干部干、村民看”的尴尬自然就少了。
村里有一名党小组组长,起初对“和美宅基”创建工作不太理解,就因为门口一个凳面都已坏了的破凳子,他便与清理垃圾的施工队产生了矛盾。工作人员要把凳子处理掉,可他就是不愿意。对方扔出去,他再捡回来。一个扔、一个捡,就这样来来回回拉锯了三次,问题还没解决。后来,村里动员他加入了公益服务社。很快,他就成为骨干志愿者,在村组挨家挨户进行宣传,并带头参与环境整治。
从最初的不理解转到后来的积极参与,村民的自治意识在畅所欲言、群策群力的过程中得到显著提升。村子变美了,邻里纠纷也明显减少了。
如何巩固创建成果,让村庄一直美下去?村干部们在思考,在行动。李天舒表示,“只有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把工作做细做实,才能让村民心服口服,真正激发起他们的自治热情。”
村里召开宅基户代表会及村民代表、组长、老干部意见征求会,认真讨论形成了迎龙村“美丽乡村·美丽约定”具体内容。作为村规民约的升级版,“美丽约定”通过村民参与、村民制定、村民遵守的方式,用“村民的话”管好“村民的事”。别看“美丽约定”的内容只有10条,但因为聚焦治理难题、明确奖罚原则,因此更具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也更容易被村民认同。
今年年初,迎龙村开展“守护家园”行动,将“护宅考评”长效管理项目交由公益服务社承接。服务社招录村内具有劳动能力、责任心强、认真履行“美丽约定”的村民作为“护宅员”,对宅基长的常态巡查工作成效进行监督考评,共同构建家园守护“内循环”。
目前,公益服务社共有管理人员3名,工作人员6名,社员259人,其中固定工作人员50多名,社员均为50至70周岁有劳动能力及意愿的迎龙村村民,主要从事护宅管理、物业服务、河道保洁、绿化养护、农村睦邻点建设等工作。尹秀锦不无自豪地说,今年迎龙村创建上海市美丽乡村示范村,同样活跃着服务社社员的身影。
有了获得感幸福感,
村民心里也美美的
村民参与迎龙村建设发展的积极性,村干部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和美宅基”创建成功后,日常管理已经不需要那么多人手。怎样多方面挖掘潜能,更好激活村民参与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让更多村民实现在家门口既显身手又增收入,切实增强他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村干部们结合迎龙村新发展,积极为村民寻觅新机遇。
65岁的戴云官,是迎龙村迎新三组村民,几年前从厂里退休后,虽然觉得自己还很干得动,却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再就业”机会。去年上半年,公益服务社公开招募8名扎篱笆能手,老戴幸运地抢到了一个名额。心灵手巧的他,很快练就了扎篱笆好手艺,还为服务社带出了好几名徒弟。今年村里成立乌船队、旅游服务队,戴云官又成了一名“兼职”船夫。老戴说,他不会打牌搓麻将,在家闲着实在无聊,现在在村里打工做事,赚多少钱并不在意,图的就是能把自己的技能发挥出来,感觉自己活得有价值。
68岁的迎新村永革11组村民王阿姨,因为手脚勤快,获得了家附近拓展基地的帮厨工作。她乐呵呵地说:“这里离家近,接到服务社通知后就可以马上过来。我们做的菜饭、塌饼,客人都说好吃呢。做这点活不累,很开心的,家里子女也支持。哪怕钱少点,我也愿意干。”有趣的是,王阿姨身边好几个六七十岁的老姐妹,原本在睦邻点享受由他人提供用餐等服务,听说有这样的挣钱机会,都精神抖擞地参与到岗位竞争中来,“我也行,我也行!”
李天舒表示,让尽可能多的百姓受益受惠,是村里做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就拿公益服务社来说,普惠性是其坚持的原则。最近,村里又在酝酿一个新动作。迎龙村有13个大农户流转经营着近3000亩土地。今年11月,村里从部分大农户那里收回了400亩土地,并考虑交由服务社进行种植管理。为什么这样做?他解释,村民中很多都是种田好手,但因家里的承包田流转出去,所以没田可种,现在他们可以发挥所长,从服务社那里领取工钱,无需担心收成好坏。服务社不以挣钱为目的,让土地“生”出岗位,村民实现就业增收,也多了一条参与乡村振兴的途径。
今年,迎龙村引入社会工商资本,发展生态旅游项目。接下来,村里还将考虑发展民宿产业,让更多村民通过相关岗位就业,加入到参与乡村振兴的队伍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