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长江水生生物资源“大保护”的第一年,上海率先在全国实现长江上海段全面退捕工作,持续推进对长江上海段水生生物资源“大保护”,而这一“史上最严禁渔令”的顺利推行背后,是上海做好顶层设计的体现,也是上海渔政执法人员日夜无休的坚守。
今年是长江水生生物资源“大保护”的第一年,上海率先在全国实现长江上海段全面退捕工作,持续推进对长江上海段水生生物资源“大保护”,仅上半年,上海市长江口“亮剑2019”联合执法行动就已开展三次,表明了上海渔政部门对执行这项工作的决心。“长江上海段秩序非常好,基本不见违规网具。”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对上海的执法力度表示高度肯定。
而这一“史上最严禁渔令”的顺利推行背后,不是一朝一夕的“强打”,而是长期以来润物细无声的“治理”,是上海做好顶层设计的体现,也是上海渔政执法人员日夜无休的坚守,为此记者专门采访了市农业农村委执法总队党委成员、副总队长,原上海市渔政监督管理处副处长胡凯南,听他聊聊这些年来他和上海渔政队伍共同经历的小故事。
甘于寂寞
维护好渔业生产秩序
1991年,胡凯南从海洋渔业专业毕业后,顺理成章地被分配到了上海市渔政管理检查站从事海上执法工作。
入职之初,胡凯南就遇到了一起外事案件。那是一次出海检查,韩国渔船在我国海域偷捕被渔政船查获。当时是本市渔政人员第一次面对外国渔船,语言不通加上没有先例,如何处理成了难题。胡凯南顶住压力,用英语与违规韩国船员进行简要沟通,有理有据地与对方交涉,最后成功将案子办下,受到领导与同事的赞誉。此后再遇到外事案件,有了这一先例,大家也就成竹在胸、敢于处理了。
对于船上工作的人来说,最难熬的除了晕船就是寂寞。一船人朝夕相处,刚开船几天可能还新鲜,时间久了,对船员的熟悉程度已不亚于家人,能聊的话题也都已经聊透了。胡凯南说,渔政人员都要耐得住寂寞,要学会自己和自己相处。那个年代,通信不发达,没有视频播放器,连电视信号都收不到。空闲时间除了看书就只能躺在床上望着头顶逼仄的天花板发呆。就是这样的工作环境,他曾创下全年出海211天的最高纪录。
对他而言,专注工作是排解寂寞的最好方法。尽管长期在船上忙碌执法,胡凯南还是会花很多时间研究各项制度的完善:落实伏休管理制度,建立实施海洋伏休首报制度、休渔渔船台账管理制度、休渔渔船网格化管理制度、渔业资源监测船监督管理制度,严格把好异地休渔监管、沿岸港口监督管理、海蜇捕捞专项管理、渔需物资供给管理等关键环节,保证应休渔船全部入港……一项项规章制度在他的牵头推动之下落到实处。
2017年“史上最严”伏休制度落地后,胡凯南组织全市渔政部门积极应对,组织力量加强巡航,伏休期间,查处案件76起,很多案子他都是亲自办理。此外,他还成功推进江浙沪多地共同参与的两省一市海上联合执法制度建设,成功组织三地交界及重点海域的联合行动,切实抓实抓强杭州湾区域的联合执法工作,摸索出了一套卓有成效的联合执法管理模式,有力维护了长江口、杭州湾以及东海海域的水上秩序。在同事眼里,胡凯南是个事事喜欢亲力亲为,和大家在一线并肩作战的“老大哥”。不论是今年的长江退捕现场执法,还是以往的其他执法行动,他都坚持上船带队。这些年来,在他的带领下,渔政执法团队完成了禁渔休渔、专属经济区巡航、电脉冲整治、水域电毒炸整治等全市性的一线执法行动,查处电捕鱼违规生产,打击禁用渔具等工作。在打击非法捕捞专项整治、世博安保、清理取缔涉渔“三无”船舶专项执法等行动中,胡凯南也带头调研,投身一线,为各项重点工作的推进落实付出了艰辛的努力。通过与各级渔政执法机构不断加强水上执法巡航,同时积极配合陆上综合整治,通过常态化、勤务化的渔业管理,维护了本市水域的一方平安,也为本市渔政监督管理机构收获了许多荣誉。他还坚持与海事、水务、海洋、公安、边防、城管等部门加强沟通协作,为上海渔业综合管理效能拓展夯实基础,有效提升了上海渔政执法能力。有他在现场指挥,大家都会觉得很踏实。“我其实也没做什么,但队员们都是放弃休息上船加班,我在现场陪着大家觉得安心。”说到这些,胡凯南有些腼腆。
南海巡航79天
捍卫国家主权权益
除了日常管理,保护水生生物多样性、打击非法捕捞等工作,渔政部门还要承担部分国家有关部门下达的进入南海、东海,为我国渔民保驾护航的任务。2013年,胡凯南就曾带队在钓鱼岛海域及专属经济区开展了护渔维权巡航,以实际行动表明了我国在该海域实施常态化护渔维权巡航的坚定立场,完成了各项既定和突发任务。
但说到远航,不得不提中国渔政31001船在2014年驶往南海特定海域执行的专项任务,整整79天,航程达5990海里,可以说是创下了本市渔政单次巡航时长的最高纪录。当时分管海洋渔政执法的胡凯南责无旁贷地成为了此次任务的总指挥。
胡凯南至今记得,接到任务的那天是5月3日,正处在五一小长假,当天下午在接到紧急命令以后,当时的市渔政处立即细化了相关方案、预案和程序,迅速检查了机器、各类助航设备,加满了油、水,准备好食品、药品、备件等物资,确保船处于适航状态。“整个准备工作不到24小时就完成了。”胡凯南告诉记者,当时对于出海具体任务、目的地,何时归来,大家都一无所知。一直到船行驶到补给点时,大家才被告知具体的任务海域位置。
从上海出发到南海特定海域一共行驶了五天五夜。由于南海海域风高浪急、高温潮湿、气候多变,再加上中国渔政31001船吨位小、稳性不高、抗风能力较差,即使之前有过丰富的出海经验,但大家都毫无例外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晕船和身体不适。胡凯南一边要管好业务工作,一边还不忘关心每一位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思想高度紧张着,作为队长,我所做的每一个决策都要对全船的人负责。”可能是神经高度紧绷,胡凯南在到达南海不久后也发起了高烧。但肩上的使命让他不得不强打起精神,保持清醒,应对每一天的挑战。
由于任务紧急,加上长期漂泊在海上靠不到岸,有时候肉和粮食还能供应得上,新鲜的蔬菜和其他副食品就几乎很难吃到;有时候生活用水都是发黄的,队员们的白衬衫都洗成了黄衬衫;有时候因任务原因、气候原因耽误了补给,连饮用水都不能保证,大家就只能喝发黄的压舱水。
生活上的苦,胡凯南不担心,队员们都很能扛,对于这些饮食上的不适应从没有人抱怨过。但长时间的海上漂泊,没有信号,几乎与世隔绝给队员们带来的孤独感是他最担心的问题。胡凯南平时喜欢看书,每次出海执行任务他总会随手带上几本书,没想到那次任务会如此漫长,他带上船的书很快就看完了,无书可看的他只能翻出船上前几年的旧报纸来阅读,就连中缝都不放过。为了排解队员们的孤独,他发动了一批骨干找船员谈心。不爱娱乐的他,还想办法组织一些文体娱乐活动,缓解队员的压力。而他带上船的那些书,后来也在船员中传阅了个遍。
整个任务期间,整船人员只休整过一次,另外因修理停泊靠过岸,其余时间都在海上执行任务,最长连续巡航时间达到了806小时,出色地完成了这项任务。胡凯南也荣获了三等功。回顾这段往事,胡凯南又给我讲了一个小插曲,因为他在后期一直没顾上刮胡子,下船时,胡子已长至15厘米。在岸边热切等待他归来的儿子,见到胡子拉碴的他,一时没认出来,吓得逃走了。“那年他十岁吧,这个场景我一直记得。”提及此事,上一秒还一脸严肃的他竟忍不住笑了。
【对话】
记者:南海特定海域的任务十分艰苦又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有人打退堂鼓吗?
胡凯南:我们出任务前在单位里做过动员,大家都是主动报名的,都考虑过危险,甚至做好了牺牲的准备,这是我们的使命。但我作为带队的队长,还是有责任把大家平平安安带回家。个人安危没想太多,压力来自各方面,一方面是我们的行动能否达到预期,另一方面,我要顾好每一个队员,要对他们负责,对他们的家人负责,不能辜负他们长期以来对我的信任。好在我们顺利完成任务,可见我们的队伍还是拉得出、打得响,经得起考验的!
记者:您最忙时一年里大部分的时间在船上,家里人会有意见吗?
胡凯南:家人都很支持,特别是我爱人怀孕临产前我都在船上工作,全靠家人帮忙照顾,我爱人也是一名渔政人员,她能够理解这份工作的使命和光荣。但我自己比较遗憾的是错过了我儿子的成长。尤其在他小学阶段,那几年工作特别忙,好像一转眼他就长大了。好在我的儿子越来越懂事,可以理解我的工作,也特别感谢我的爱人,一直默默付出,支持我的工作。
记者:您从事渔政执法工作那么多年,觉得这份工作最大的难度是什么?
胡凯南:水上航行和陆地交通有所不同,我们渔政执法只能抓现行,在船只发生捕捞行为时,如果是违法违规的我们可以去管理甚至处罚。那么对于一些“三无”船舶、跨区域航行作业的船舶,在他们没有捕捞行为时我们就束手无策了。那么如何确保这些“非渔船”不会出现偷捕行为呢?只能靠我们在一线巡航,这是最辛苦的。
记者:机构改革后,几个部门合并了,您会觉得不舍吗?
胡凯南:会有些舍不得,毕竟渔政是我工作以来一直奋斗的地方。我们的法定职责还是在那里,我们渔政执法人员的使命还在,我们依然会不忘初心,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继续奋战在执法一线,继续守护好这一方“绿水”,我也相信,一定会在执法总队谱写新的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