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人物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8年10月19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宋利民:“退思亭”的述说
  □通讯员 施国标

  今年二月,家住洋溢村十六组,书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退休医师宋利民在家的后院,耸立起了一栋双层木材亭子,取名“退思亭”。

  为何要取名“退思亭”?宋医生说:“我身退心不退,依然留恋着自己的事业,留意身边的病人,取一处安静的地方,在休闲中去思考如何继续为百姓服务。”是的,宋医生早已在2012年退休了,但退休后被书院卫生服务中心留用,七年后,又被安排到村的卫生室工作。而“退思亭”的建立,再次来铸就着宋医生的美好晚景,体现出了一名乡村医生植根于乡村,为百姓服务的医生的思想境界。

  坐在眼前的宋医生,现年67岁,由于用心用脑的关系,头发早已秃顶,仅留下的发丝也早已成了缕缕银丝,似乎身体与实际年龄要苍老许多,但这些都是智慧的体现,是精神财富的积累,更是植根乡村为民服务的资本。

  宋利民从小生长在乡村,他的岗位也从没有离开过生他养他的这片土地。在六七十年代,他目睹了乡村缺医少药的困境,老百姓一旦有病痛无法得到良好的医治,上一次医院也成了一件难事。宋医生对此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立志要当一名医生,能够缓解些家乡人就医的困难。终于有一天,宋医生的夙愿得到了实现,来到了家乡卫生院做内科医生。1987年,又通过刻苦学习被上海第二医学院录取,得到学制三年的内科医学锤炼。在考级过程中,宋医生勤奋学习医学外语单词,但当时只要农民户籍,谁家都有承包责任田,于是,宋医生既当医生,又当农民,就是在割水稻时,也在背医学外语单词,平时4-5点钟起床刻苦攻读,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多时竟然背出医学单词六千多个,1995年,宋医生获得了南汇乡村医生外语考试第一名的好成绩。他的《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几十例报告》论文,被刊登在《中国乡村医生杂志》上,是南汇乡村医生中唯一获得副主任医师职级的医生。

  有了医学上的功底,宋医生大胆应用于实践。有一年,卫生院送来了一位服毒自杀的病人,人送来时已是面色苍白,口吐白沫,呼吸表浅,不省人事,在通过洗胃等一系列抢救后,宋医生果断加大“阿托品”服用剂量,超出了医学计量的十倍,终使病人转危为安,存活了24年,后因患了癌症,难以根治而离世。

  在日常处事中,宋医生乐于助人,只要老百姓有重病、大病,总是千方百计联系市级医院,介绍到仁济医院、中山医院等大医院治疗。一些小病,常见病只要一有招呼都会上门问诊,让病人家属万分感激。

  事实上,根据宋医生的医术水平,和根据自身的背景,宋医生完全可以选择到区(县)级医院层面上工作的,待遇要比乡村医院好得多,何况,曾经与他一起在“二医大”出来的同学基本都分配在区(县)级医院,但宋医生坚决服从组织分配,始终没有刻意要进上一级的医院,获得更好的身份和待遇,而恰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留在了乡村医院,留住了自己的根。

  用宋医生的话说,现在自己不愁吃住,也不缺钱用,我不干了也可以,但我不想这样做,只要我还干得动,就得干下去。就这样,宋医生衣着朴实,除了休息日,就骑着一辆电瓶车往返于洋溢、中久二个小村的卫生室,为乡村病人服务。同时宋医生还精心照料着病瘫在床上的妻子,现有十年之余。如今那栋“退思亭”同样诉说着宋医生的人生经历,同样诉说着他植根乡村的心。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一周
   第03版:倾诉
   第04版:健康
   第05版:东方社区周刊
   第06版:人物
   第07版:民生
   第08版:写作
1499对夫妇:崇明世纪婚典见证“从青丝到白头”
宋利民:“退思亭”的述说
陆云飞:集藏老物件 寻寻觅觅数十载
东方城乡报人物06宋利民:“退思亭”的述说 2018-10-19 2 2018年10月1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