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们老百姓来说,改革开放40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最看得见摸得着的,就是体现在我们身边的种种变化中,体现在每个普通百姓、每户寻常人家“衣食住行”这四大变化上。改革开放前的中国人,日子过得拮据而艰难,与今天的宽裕状况有天壤之别。现在,我就来“忆苦思甜”,说说我家从前发生在“衣食住行”上的几件事吧。
●先来说说“衣”。我是上世纪70年代初出生的。过来人都知道,那时候的中国人,还被束缚在计划经济中,生活条件差,日子穷苦,在日常的衣着上自然也非常简朴,乃至于寒酸,“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句话就是当时老百姓们穿衣打扮的真实写照。国民们的每一件衣裳都要穿上好多年,直到非常破旧了仍舍不得丢弃,还得反复缝补继续穿。不仅如此,就是在衣物的颜色上,当时也以“蓝灰黑”这三种基调为主,哪像现在满世界的红男绿女,无论男女老少都穿得那样斑斓绚丽?我至今还记得上初中时,自己亲身经历的一次买运动服的故事,它留给我的,既有酸涩的滋味,也有温馨的记忆。
四十年前,老百姓的日子都不宽裕,像我和母亲这样的单亲家庭,日子更是过得紧巴巴的,经常要靠向人借钱度日。在我考入初中后不久,学校要求每个同学都置办运动服,在每天做广播操、上体育课时,大家着统一整齐的服装。这对我家来说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母亲到百货商店里看过了,发现买一套运动服得花37元!运动服是天蓝色的,从上装到裤子两侧都有一条白色的杠杠,穿上它走路肯定很神气!然而,对当时的我家来说,37元钱无疑是个大数字,我和母亲无力筹措。眼看离学校规定的时间越来越近了,我愁极了,不知道该怎样面对老师的发问,怎样面对同学们整齐划一的运动着装?一天晚上,我家的两位亲戚林姐姐和姐夫忽然来到我家,径直将手里提着的一包东西递给了我。我打开,天啊,一套天蓝的运动服赫然呈现在眼前,两条白色的杠杠镶嵌在蓝色的衣裤上,亮得让人眼睛发花!我和母亲都怔住了,许久才回味过来。原来几天前,姐姐姐夫无意中听我母亲说起我们学校要统一穿运动服,却买不起,他们就在心里琢磨起来了,特意攒了钱,去商店买来,然后径直送到了我家!
林姐夫是公务员,陈姐姐是医院的药剂师,两人的工作都不错。虽然日常生活还比较滋润,但对收入普遍不高的当年,这37元毕竟不是笔小钱,他们为了我能与同学们穿上整齐统一的运动服,不让我在童年的心里留下自卑的阴影,从积蓄里拿钱出来买给我,我和母亲感动不已。姐姐姐夫送的这套蓝白镶嵌的运动服,一直穿到我初中毕业,那份感激一直藏在我心底最深处的地方。
●谁都知道“民以食为天”,“食”比“衣”更重要。衣服穿得破一点、旧一点还不要紧,可没有了吃的,那可是要饿死人的!几十年前,在那个经济落后的时代,许多与老百姓生计息息相关的粮、油、米等都实行限购制,最艰难的时期,连食品店里的桃酥饼、冬瓜饼之类的也要凭“糕饼券”供应。我母亲至今还记得自己去食品店买月饼而不慎丢失糕饼券的那一回。
那年中秋节前夕,母亲拿着外婆给的几张糕饼券,到四川路上的一家食品店去买月饼。正当母亲在柜台前察看月饼时,旁边走过来一个男人,问她有没有多余的“券”可以转让。母亲没在意,摇了摇头。当他走开后,母亲伸手到口袋里一摸,惊恐地大叫起来,糕饼券没有了!她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刚才的那个男人是小偷,很可能就是他把自己的“糕饼券”偷了!她奔出店堂,一把拽住那个还没走远的男人。尽管对方再三否认,围拥上来的路人们,还是把他揪到了派出所。糕饼券在当时是珍贵的有价证券,没有了它,哪怕有钱也不能买任何糕饼,因此它的丢失自然不是小事。派出所的民警同志非常重视,让母亲留下地址,说等查出结果后就会来通知。母亲哭着跑回了家,一头扑到外婆的怀里说不出话来。丢失了糕饼券,那就意味着全家人在中秋节吃月饼的愿望落空了,母亲觉得自己犯下了严重的错误,是家中的“罪人”!外婆再三劝慰,母亲仍然哭泣不已。
第二天,民警同志果然如约来了,告诉我们没有从男人身上查出糕饼券来。他们还特地去那个男人所在的单位里调查过了,那个男同志姓杨,在单位里表现不错,从来没有偷盗行为。因为最近奶奶病了,他打算买点月饼孝敬她。可他搞不到月饼券,所以来食品店试试运气,看有没有人能转让几张。
“没想到那个男人不仅不是小偷,还是个孝子啊!”外婆一边感叹着一边对母亲说:“你大概是自己不当心把糕饼券给遗失了,或者塞在什么角落里忘记了,你再好好回忆回忆!”外婆的话提醒了母亲, 她蓦然想起,那天出门前,自己顺手把换下来的衬衫和裤子浸泡到面盆里了,打算回来后再把它们洗掉,后来因为丢了糕饼券,做什么事情的心思都没有了,衣裤至今还浸在面盆里。母亲奔到晒台上去,一摸裤子的口袋,天啊!几张糕饼券果然藏在口袋里,已经被浸泡得粘在一起了。她惊喜得大叫起来,一家人闻声而来,都像是看到了失而复得的金元宝!
外婆对母亲说:“你自己粗心,把糕饼券塞到了角落里,却冤枉了那个小杨,害得他被揪进派出所,平白无故地担惊受怕,太不应该了!要去向人家赔礼道歉!”母亲只得硬着头皮,和外婆一起去派出所,再三向民警打招呼,抄下了那个姓杨的家庭地址,用找回来的几张糕饼券去买了几只月饼回来,去他家赔礼道歉。
乍看到母亲,那位姓杨的年轻人一脸惊恐,以为又是来找麻烦了。母亲一个劲地赔不是,说都怪自己粗心马虎,冤枉了好人!他这才释然,露出了笑容,说:“找到就好,找到就好!”我们真是“不打不相识”,经过这次意外后,两家人成了朋友,常来常往了。
回味了糕饼券的故事后,再来说当年我、母亲与小笼馒头的一段往事。
30多年前,在与丈夫离婚后,母亲不仅要独自承担抚养我的全部责任,还要照料病瘫的外婆。靠母亲的那点收入,要维持三个人的日常开支,可想而知生活是多么艰难,因此,在今天看来再寻常不过的小笼包子,当时在我们的家中却属于奢侈的东西,偶尔才能打上一次牙祭解解馋。我至今还记得有一次,母亲单位组织大家去南翔游玩,中午就在古猗园里就餐。同事们都把分给自己的一份小笼包一扫而尽,只有母亲想到该让我和外婆分享这美味,就将包子一个个地装到了塑料袋里,自己硬是忍饥挨饿,傍晚回家把包子递到我们的手中。然而,当我打开塑料袋,捏起一个才咬了一口,一股馊味就冒了出来。原来,炎热的天气可不懂得珍惜亲情,经过了这么长的一段时间,包子已然变了质。母亲却舍不得丢弃,回锅热了热后吃了下去,结果上吐下泻不止。
前不久,我家附近新开了爿小笼包子店,门面不大,做出来的小笼味道倒是挺不错。我特意抽空和母亲去品尝。就在母亲低头吃得津津有味时,一边的我瞥到了她的黑发中夹杂着的银发。哦,外婆早就去世了,母亲也已老了,可我们母子俩的那种“小笼情结”,几十年来却一直没有改变过,那段关于小笼包子的温馨往事,也始终留存在记忆深处,难以忘却。
●该说说“住”这档事了,说到“住房”,所有从那个“螺蛳壳”里过来的上海人恐怕都有一肚子的话要说!
妈妈离婚后带着我回娘家住,一住就是30年。当时,我们住在虹口老城区的石库门老房子里,这片老房子竣工于1913年,迄今未拆。老石库门里的那种嘈杂、拥挤、鼠患等等,不是如今在糖水里泡大的后生们所能想象的。老房子里人的最大梦想,就是搬到公房里,天天有热水澡洗,有抽水马桶用,有煤气灶头烧,不用每天起早到弄堂口去“洗刷刷”,也不用每天生煤饼炉子,被黑烟熏得喉咙发痒咳嗽。这些如今看来再寻常不过的生活必需,在当年却是我们这些住在老弄堂里的草根百姓们梦寐以求而不得的。
时间如梭,进入新世纪了,我家老屋始终离“拆迁”、“改建”这些亮堂堂的词无缘,外部环境、内部设施条件却越来越老化,越来越糟糕。至今还留守在老屋里的,除了为生计不得已而背井离乡暂时落脚的外乡人,只剩下少部分条件不好的本地人。2003年的时候,借着结婚的机会,我终于平生第一次买了商品房。“树挪死,人挪活”,既然来自外面的光明盼不到,那就只有自力更生,自己想办法改变这延续了百年的生活方式,让自己和家人过得舒坦点!因为底子薄,加上还有结婚开销,我和妻子只能在浦东接近外环的地方,买了一套60多平方的顶层小屋子做婚房。尽管新居小,爬六楼累,而且位置偏远,出行不便,每天上下班要耗时四个小时,但我毕竟得以脱离蜗居了30多年的浦西老屋,住到了有热水、有抽水马桶的新居中。
婚后6年,儿子呱呱坠地,我们开始实施“战略转移”,在岳父母“一碗汤”的距离购置了第二套居室,首套婚房则让我母亲居住。母亲终于得以搬离比她岁数还老的屋子,也圆了“洗热水澡,用抽水马桶”的梦。这本是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却是儿子我付出了超过常人几倍的努力才换来的!接下来,我们还得为孩子的学业着想,先后又进行了两次置换和搬迁。就这样,几年间,我们由原先的浦东外环,一再“北上”,跃进中环,重回浦西内环,生活质量持续得以改善。
●最后该说到“行”了。说到老上海的交通出行问题,我和母亲有个伤感的故事。
三四十年前,上海尽管也是全中国最发达的大城市、经济中心,可是在交通方面,和国内其他地方相比并没有多大差别,什么高架、地铁、磁悬浮,都闻所未闻、一概没有,当时就连电动车、摩托车都未进入普通人家,供人们日常上班、出行的交通工具,也就是“小辫子电车”和自行车。于是,现在便捷通达的浦东到浦西,在当年看来一条黄浦江的距离却是犹如天堑,遥远得像是从上海到外地。
上世纪70年代,已成为大龄“剩女”的我母亲,经人介绍认识了我的父亲。可能是出于“完成人生任务,免得他人嘲笑”的“病急乱投医”的缘故,她没有过多考虑地理上的差距,就匆匆地与父亲结婚了。婚后,我母亲还是要天天在浦西的单位上班,于是只能就近住在娘家。而父亲的单位在浦东,也只能住在自己老家。在那个黄浦江上只有轮渡,没有大桥和地铁,并且没有双休日的年代,浦东浦西间往返一次要五六个小时,耗时耗力极了。于是,这条黄浦江像是“银河”,把父母亲分隔成了牛郎织女般的“异地恋”,时日一久,两人渐渐地没了感情,最终不得不选择离异。而我,则成了这段“异地恋”悲剧的结果。
像是冥冥中有天意安排,在这场苦果发生的三十多年后,我与妻子居然也相隔着一条浦江相识了。在上一代我父母身上所发生的因“遥远距离”而产生的疏远感,在我俩从相识到相爱,再结婚生子的全过程中丝毫没有出现——因为如今浦江两岸间的交通实在是太便捷了,地铁、大桥、隧道,几十条线路使我俩的空间距离无限缩短,我们再也不会重演“牛郎织女”的悲剧了。
●有道是“从一滴水中可以看见太阳,”从我家这几十年来在“衣食住行”各方面的变迁发展,或许能看见无数个像我们这样的普通家庭,因为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日子越过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