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写作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8年04月06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心底的春色
  □石路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天来了,草长莺飞,桃红柳绿,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多想,一年四季就这样沐浴着和煦的春风,闻着飘香四溢的芳馨。

  春天的景色固然美好,人人喜欢,但不可能永久留住。唯有心底的春色,才常驻而不能忘怀。在这里,说两件事,许是你和我一样已被深深的感动着。

  提起河北塞罕坝,现在可以说谁人不知,无人不晓。那里的林场建设者,在55年时间里,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感动了长城内外,被评为2017年度《感动中国》团体奖。

  2017年12月5日,这批建设者还荣获联合国环保最高奖项“地球卫士奖”。联合国副秘书长、环境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说:“他们用快速而有效的方式,让森林又回来了。”“这是不可思议的成就,激励着全球其他地区的人们。”

  据资料,塞罕坝(系蒙汉合璧语,意为“美丽的高岭”)自古就是一处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集的天然名苑。随着清王朝历史推移,因吏治腐败,开围放垦,后又遭日寇侵略采伐,加之连年山火,原始森林荡然无存。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代人不懈努力,在荒漠上徒手种下112万亩人工森林,使原本退化了的环境得以被修复。

  73岁的塞罕坝林场退休职工陈彦娴,是林场第一批建设者中的一员。她说:“在今天的中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理念家喻户晓,它通俗而深刻地讲清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塞罕坝的故事印证的也正是这样一个绿色道理。”

  “美丽中国”赢得世界的掌声。

  还有一件事。今年春节期间听到的一首歌,它的内容、旋律和表演者的歌唱,直击我的内心,至今回味起来,还是那样的感怀、久久。

  正月初一晚上,央视《经典咏流传》节目,一首清代诗人袁枚所作的小诗《苔》,经一位乡村老师梁俊和大山里的孩子们演绎而瞬间感动千千万万人。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舞台上,孩子们用那质朴无华的天籁之声,唱响这首小诗平凡而坚强的寓意。此情此景,令现场许多观众为之动容。

  一个不宜生命成长的地方,苔藓却长出绿意来,展现出自己的青春。苔花虽是一朵微小的花,如米粒般大小,却也要像牡丹那样,开得阳光灿烂,开得香气怡人;如春天般,芬芳人类。

  梁老师说,这首诗,告诉这群山里的孩子们“我们即使拥有的不多,但依然可以像牡丹花一样绽放,我们不要小看了自己”。苔花不卑微、不怯懦,它的内心自强、向上追求卓越的勇气,正好给大山里孩子们以充满希望和力量,如同找到生命的价值。

  梁俊老师和孩子们其实并没有多少音乐基础,却唱出那最动人的旋律,因为他们是用情来表达、用心去歌唱,载着满满的信念和憧憬。

  这首小诗唱给自己,同时也是唱给你我,唱给无数个普普通通的人们,要像苔花一样,自强成就绽放。

  两件事,一个创造人间环保奇迹的绿色壮举,一个充满坚毅追求人生的励志演绎。这些,何尝不是欲念的美景,如期盼的春色烙印在心底。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一周
   第A03版:倾诉
   第A04版:健康
   第A05版:东方社区周刊
   第A06版:视点
   第A07版:民生
   第A08版:写作
走进北京人民大会堂
感恩吃苦
老屋里的那张八仙桌
心底的春色
采桑子•清明
东方城乡报写作A08心底的春色 2018-04-06 2 2018年04月0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