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9:东方社区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7年11月24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知识付费了还需要思考吗?
  □小王

  这是一个一切皆能问“度娘”的时代。昨晚陪小学二年级的女儿做功课,说实话题并没有多难,但真的是懒得思考,随手的手机百度,几乎可以得到一切答案。事后想想真的很担心给女儿做了一个不好的榜样。

  从免费的百度、知乎到各类付费的知识APP平台,人们对于知识的渴求从未减少,愿意为此付费的人也越来越多,但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获取知识的能力却在下降,无论是“提笔忘字”还是“机”不离手,都是这种知识获取渠道改变后引发的现象。

  客观地说,知识付费现象的出现是社会的进步,既体现了付费者可贵的求知热情,又体现了知识的价值,可谓双赢。但这种方式容易让人养成依赖性——只要我点点鼠标、花点儿小钱,所有我寻求的答案立即一目了然。我得到了答案,却失去了存疑、寻找、分析、判断、论证的过程。换句话说,我在没有思考的情况下就拿到了答案,痛快倒是痛快,但长此以往就会上瘾,从而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通过付费方式所直接获取的大都是碎片化的问题答案,不是系统化的知识及解构,很容易让人产生片面的误读,久而久之就会把一些误读成为共识,因为大家都只是在找答案、“买知识”,效率是高了,但深度就没了。比如百度上有人问:“怎样度过大学四年才有意义”,这就不是一个能轻易回答的问题,而知识付费的答主想在有限的时间和篇幅内给出有价值的答案,可能性很小,显然类似这样的问题想要通过付费的方式来获取真正有益的答案并不靠谱。

  用户之所以愿意付费阅读,除了要获取某些急需的知识、技能或经验外,更多的是希望通过学习有所成长,但知识付费碎片化的解答方式显然难以满足这种需求。跟积累知识不同,思考能力只能来自于长期的思考实践,是没有捷径可走的。互联网的诞生把人类对速度的追求推向了极致,但思考是一个人类特有的缓慢的过程,如何调和,需要智慧。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人物
   第A03版:一周
   第A04版:健康
   第A05版:东方绿墅副刊
   第A06版:倾诉
   第A07版:初恋
   第A08版:写作
   第A09版:东方社区周刊
   第A10版:视觉
   第A11版:民生
   第A12版:浦东
“家门口创业”带动社区公共创业服务模式创新
知识付费了还需要思考吗?
书院镇把“十九大”声音送到百姓家门口
东方城乡报东方社区周刊A09知识付费了还需要思考吗? 2017-11-24 2 2017年11月2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