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以来,闵行区文广局组织“文化下乡”,至今苏民村里已放映了两场,看着“露天电影,”使我想起在过去看“露天电影”的情景来。
上世纪50—70年代,农村文化生活十分贫乏,只是在春末夏初到中秋前后的日子里,有“露天电影”可以看。
苏民大队放露天电影的首选场所是小学操场。届时,三林电影放映队的工作人员,在下午放学前赶来,在操场南端的场中挖两个相距5米许的坑,竖起“门”字形的毛竹幕架,张挂上近5米长、4米宽的银幕,还在一旁的毛竹上挂一只音箱。同学们放学回家,一路“广告”……消息便传遍四面八方。
我一到家,就背上割羊草的花袋和镰刀,掮条长凳赶到学校操场排座位,抓紧时间割好草回家,把烧好的粥,一碗一碗盛好凉着……一碗萝卜干就着热粥,吃得我大汗淋漓,又去叫上几个同伴赶到电影场去……
夕阳西下,几乎家家“倾巢”而出,小媳妇抱着孩子,老年人拄着拐杖,男人背后的裤腰上插着一柄蒲扇,拖着芦粟,边吃边走……场地上,只听见“阿妈,伲勒拉迪沓!”“哪能介斜(qia)啦?”……大人、小孩的呼叫声,为放映机供电的柴油机发电机的轰鸣声,还有喇叭里发出的音乐声,交织成一曲别致的交响乐。
七点半钟,幕布上出现一个硕大的“静”字,先放一部科普短片。那些骑着老坦克接未婚妻来看电影的小伙子,找个空档撑起车脚,女的坐在车架上,男的一手搂着她……八点钟,正片开映。一道自放映机射出的方形白光,银幕上映出《白毛女》三个字,现场开始安静下来。……当看到恶霸黄世仁逼死杨白劳,喜儿遭受侮辱,被迫逃进深山,靠偷吃庙里的供品和采山上的野果度日,折磨得年轻姑娘满头白发时,“呜呜呜”的哭声从人群里发出……婆妈婶嫂,不时用手背、袖子、衣襟,擦着眼睛……
沪谚说“长脚看戏,矮子吞(闻)屁”。意思是矮个子站在人家背后,看不清影片的戏份。于是,有的小伙爬到了树上,小孩骑在父亲的脖子上……那些幼小的孩子,看不懂剧情,喊着叫着到处跑……还有迟到的影迷,为了能看得清楚点,就在幕布后面看,除了人物动作方向相反外,一切毫无影响。起风了,幕布上荡起阵阵涟漪,喇叭里的声音时近时远,人物也变得时胖时瘦……下雨了,有的撑起了油布伞,有的躲到北面一埭教室的走廊里继续看,直到幕布上出现一个硕大的“完”字,人们才依依不舍地离去。
在苏民小学操场上,放得最多的是“战争片”、“反特片”,如《地道战》、《英雄儿女》、《英雄虎胆》等,还有故事片《杨家将》、《李双双》、《一江春水向东流》……“文革”十年里,尽管反复播放《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等“革命样板戏”,但当时的农民还是百看不厌。
上世纪80年代后,“露天电影”似乎到了尽头。2008年8月,浦江镇文化站在早苗食品厂的健身场上放过一场“露天电影”,不过观众都是来沪人员。2016年7—9月,闵行区在吴泾、黎安、体育公园等有大块草地的场所每周放一场。
随着电视机的普及,甚而手机上也可看电影了。影响了中国几代人的露天电影,终于“敌不过”日趋发展的高科技,它终于几乎退出了历史舞台。但看露天电影的情景,仍然留在人们的记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