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诊断特征】
豇豆灰霉病主要危害叶片,也能危害茎干和花、果实。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生。
叶片染病,发病常在植株下部老叶片的叶缘先侵染发生,病斑呈“V”字形扩展,并伴有深浅相间不规则的灰褐色轮纹,表面生少量灰白色的霉层。发病末期可使整叶全部枯死,发病严重时可引起植株下部多数叶片枯死。
茎干染病,从幼苗至成株期均可发生,发病初始产生水渍状小斑,扩展后成长椭圆形,病部呈淡褐色,表面生灰白色的霉层,往往引起病部上端的茎、叶枯死。
花染病,病菌一般先侵染已过盛花期的残留花瓣、花托或幼果柱头,产生灰白色霉层,然后向豆荚发展。
豆荚染病,染病后残花不脱落,发病初期被荚呈灰白色水浸状,中期豆荚的被害部位发生组织软腐,后期在病部表面密生灰色或灰白色的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发生规律】
病菌以分生孢子或菌核随病株残余组织遗留在田间越冬或越夏。在适宜条件下,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体,继而形成分生孢子,通过气流、雨水或农事操作传播。
病菌喜温暖高湿的环境,适宜发病的温度范围为20~31℃;最适发病环境温度为20~28℃,相对湿度90%以上;最适感病生育期为始花至座果期。发病潜育期5~10天。
上海及长江中下游地区豇豆灰霉病的主要发病盛期在4~9月间;年度间春季或梅雨期多阴雨、光照时数少的年份发病重;田块间连作地、排水不良、与感病寄主间作的田块发病较早较重;栽培上种植过密、通风透光差、氮肥施用过多的田块发病重;品种茬口上开花后残花多的品种易感病,春播特早熟栽培茬口易发病,且发病重于迟播豇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