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精神叫坚持
有人说,滴水石穿,不仅仅是力量,更重要的是有坚持的恒心。协会的会员们就是靠坚持的精神,28年来笔耕不止。会员陈志强每年有超过200篇的新闻作品刊登在市区级报纸上。曾被评为上海唯一的基层“爬格子”的市劳模、连续三届被评为原南汇区10佳新闻通讯员。今年75岁的唐品璋在病中还在坚持写稿。他说,写新闻成了他生命中的最重要的部分。写新闻的他们又成了新闻人物,他们辛勤“爬格子”的事迹又登上了市区级报纸上。1999年3月,协会出了一本名为《新闻协会新闻多》的新闻作品专集。2009年该会又出了陈军贤《我是一名土记者》、陈志强《“爬格子”的当上了市劳模》、唐品璋《解读周浦》的个人“新闻作品精选”三本书。
28年来,协会在市区级媒体发表新闻作品突破10000篇。有不少新闻作品上了市级报纸的头版头条,有的新闻作品还被市区级报纸评为好稿一、二、三等奖等。
协会报道的周浦镇汤妙珍老妈妈长期照顾卧床病人的事迹被评为上海市十佳好事之一。报道的镇个体小商户徐秀英,为山里妹送上二万元救命钱的事迹在上海一时成为热点新闻,共有九家市、区级媒体作连续报道,其新闻作品被解放日报等评为好新闻一等奖。徐秀英的事迹被评为南汇十佳好事之一。全国首例毁容案的受害人林琳在周浦受到亲人般的关怀,协会作了十八年之久的连续报道,涉及全国和上海媒体几十家。林琳被评为全国好儿童、上海市十佳少年、解放日报双休刊百期之星等。协会连续多年追踪报道的周浦镇灵芝老人王明光,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其中在新民晚报就发表了两个整版的特写。他多次被评为好党员、上海市和南汇区的慈善大使等。
有一种情怀叫传承
优秀的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特征和“根”,有些优秀的民俗文化正在失传。为传承优秀的民俗文化,协会于2005年大年初一创立了周浦小上海民俗文化展示会,逢年过节总要举行精彩的民俗文化活动,游客们总是纷至沓来。12年来坚持至今。小上海民俗文化展示会重在挖掘失传或即将失传的民俗前来展演,传承了优秀民俗文化,使一批老艺人重新焕发生机。同时又吸引了一批热心于民俗活动的志愿者前来服务,丰富活跃了节假日群众文化生活。至今年春节,小上海民俗文化展示会已举办了42届,而且届届有亮点和重点。其中有一届民展会被列为上海市节日重大群众文化活动。从捏泥人到老布时装秀,从乡间婚俗到编织草鞋,织老布、纺纱表演;从竹刻到编竹篮表演等,都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瞩目。2007年应邀到书院人家、康桥镇举办民展会。2008年端午节和中秋节,“民展会”又应邀来到南京东路步行街第一食品店和五角场分店展演。近几年来,又多次应邀来到周浦万达广场和周浦花海举办民俗活动。2011和2012年,“小上海民俗文化展示会”被新区文广局评为浦东新区农村基层优秀文化项目。在迎世博百个社团评比中又被评审为浦东新区优秀文化项目。
有一种品格叫钻研
企业文化又称为“老板文化”,是一个企业成长发展的动力。协会在周浦的上海绣衣五厂成立。从那天起就和企业打交道。这里的市属厂,县属厂、乡镇企业大多是该会的团体单位。该会勇于搭起研讨企业文化的平台,创立“周浦企业文化论坛”。在连续多年“小打小闹”的基础上,于2004年12月15日举办了首届“周浦企业文化论坛”。上海制笔化工厂和南汇烟糖公司的领导分别在论坛上作了培育企业文化抓诚信、抓职工教育的演讲,凸显企业在激烈竞争中的文化作用。当时的南汇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朱响应莅临“周浦企业文化论坛”,要求该会抓好学习,钻研再钻研,与企业共同深入研讨企业文化的方方面面,为企业文化发展作出贡献。
从此一发不断向前走。协会至今已举办或协办了有规模的五届“周浦企业文化论坛”。上海社科院企业发展研究室主任顾光青教授,副主任雷新军博士,上海企业文化与品牌研究所所长周元祝教授等先后来到“周浦企业文化论坛”,点评周浦企业家的论文,并和企业家们互动交流。雷新军博士针对企业家的六篇论文作了精到的点评,连续写了“谈周浦企业文化”、“再谈周浦企业文化”。他在点评中说:“浦东新区周浦企业文化促进会在促进全镇各企业文化建设方面所作的努力令人敬佩。随着工作的不断开展,促进会必将为周浦镇文化和上海市文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浦东新区区委宣传部宣传处处长、区企业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徐建军对第三届“周浦企业文化论坛”的评价是:“周浦镇能举办这样的企业文化论坛,很不容易!给我们有很多启发,有借鉴意义!这次论坛立意高,演讲精,点评准!”第四、第五届“周浦企业文化论坛”,由周浦商会与该会联手合办,周浦镇原党委书记吴志强、现任党委书记张长起等领导先后参与指导。把“周浦企业文化论坛”不断推向高潮。
3月10日下午,该会的新老会员和镇领导,相聚在镇文化中心。清茶一杯,以座谈会的形式庆祝28岁生日。
通讯员 陈军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