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今年,为期五年的上海新一轮农村综合帮扶工作即将收官。据悉,本轮帮扶“造血”项目申报工作已提前完成,截至2016年年底,5个受援区共申报项目21个,形成物业建筑面积约71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33.8亿元。通过综合帮扶,按照当时划定的428个薄弱村的标准,本市已有321个村超过了标准线。除了资产增加外,薄弱村的改革发展也在同步深化。在市级帮扶项目收益分配政策的指导下,428个薄弱村都已完成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其中已有238个村实施了减量化,面积约为1.1万亩,促进了集体经济转型发展。2013—2016年连续四年,38家帮扶单位捐赠资金100%到位,累计捐赠资金10.8亿元。
从日前召开的上海市农村综合帮扶工作会议上传出消息,今年,市政府常委会议决定进一步加大对本轮农村综合帮扶的资金支持力度,新增不超过5亿元的帮扶资金,继续聚焦“造血”项目建设,打造帮扶项目“升级版”。副市长时光辉出席会议并指出,前一阶段,上海举全市之力,广泛动员,拓展了帮扶内涵,突出“综合”二字的意义,积累了一批能带来长期稳定收益的项目,各薄弱村的经营性资产规模迅速增大,本市农村综合帮扶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2017年,农村综合帮扶进入收官之年,上海要按照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的精神,对照中央扶贫攻坚战的战略部署,积极开阔思路,加大创新。一是强化市区支持。今年,市财政新增的资金将重点聚焦高水平产业开发项目、优先考虑具有稳定收益的公用事业项目,向农业现代化项目倾斜。各区要从区级层面统筹考虑,遴选好新项目。二是坚实综合施策。各级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依托政府社会资本模式,做好政策支持,加强指导服务。三是提升开发水平。时光辉指出,第一阶段帮扶项目主要考虑风险小、回报稳定。最后一年,各区应积极探索,对规模小、质量差的资产进行必要的整合、统筹、提升。四是增强群众感受。时光辉强调,村民获得感的提升是对农村综合帮扶工作的最好检验。要继续加大对村级运转经费的保障,合理安排收益分配,既要注重公平,又要突出重点,将综合帮扶的效益显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