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6:浦东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记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浦东山歌”传承人奚保国(上)
~~~——记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浦东山歌”传承人奚保国(上)
~~~——记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浦东山歌”传承人奚保国(上)
~~~——记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浦东山歌”传承人奚保国(上)
2017年02月10日 星期五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生结缘“浦东山歌”弘扬传统文化
——记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浦东山歌”传承人奚保国(上)
■奚保国(左六)领唱“浦东山歌”
■“浦东山歌”传承人奚保国(右)在指导张江镇环东山歌队
  一个农民出身,种过田、做过工,当过裁缝、造过桥;当过私企老板,开过服装厂、摇过羊毛衫;他酷爱文艺,当过沪剧副导演、民歌演唱的辅导老师。他曾因种种原因,有过多次失落的感觉;然而,他凭借自己的毅力,凭借自己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实现了自己五十年前的夙愿;他将一生孜孜追求的“浦东山歌”重新送上了大雅之堂。他就是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浦东山歌”传承人,浦东新区张江镇的奚保国先生。

  少年歌王

  奚保国自幼对声乐颇有好感,对唱歌怀有浓厚的兴趣。学生时代,奚保国就是学校里有名的“歌唱大王”。当他还在浦东张江镇中心小学幼稚班的时候,就参加了儿童歌舞剧《拔萝卜》的演出,他扮演了机灵鬼——小老鼠。在全校演出结束时,掌声不断,好评如潮,这让他心灵深处埋下了对唱歌的兴趣。

  上了小学,奚保国对全国各地的民歌越来越热爱,只要听到了,总要学上几句,直到全部能够背诵。河北民歌《小白菜》、东北民歌《摇篮曲》、扬州民歌《杨柳青》、山西民歌《兰花花》;而浦东山歌更让他痴迷,常常缠在村里老人身边依依呀呀地学个不停。小学时,老师按课文要求安排学生们排练一个小戏剧《相信科学,反对迷信》。说的是一个相信迷信的卓老头,不相信科学,广播电台播送的天气预报是下雨,但他说没雨,结果村民们晒的稻谷都淋湿了。他在戏中扮演了一个朴实的村民。

  初中时,奚保国成了学校的歌王,那时他住宿在学校,半个月回家一次,其中在校的周末就要举办文艺演出。此时,他自编、自导了小戏《火焰山》,连道具也是他自做的,他的男声独唱自然是每次文艺演出的保留节目,充分表现出他在文艺方面的天赋。

  1957年,奚保国初中毕业,他毅然回到了家乡,当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农民。

  小荷露尖

  张江镇当时是川沙县(现浦东新区)文化馆第三文化站的所在地,站下有一个业余文工团,正好要排练一出民族歌舞《茶山会》,当得知奚保国有点文艺方面的才能,就聘请他去当辅导老师。这位只有初中毕业的“小荷”,当起老师来也倒是“头头是道”的。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这出剧终于排练成功,并下乡演出了一次。

  好钢总有用武之地。农村的扫盲运动、农村办夜校开始后,奚保国成了扫盲班和夜校老师。在这时,他一边做老师,一边如饥似渴地向这些扫盲班不识字的学员学习浦东老山歌,因为这些学员人人会唱,而且有腔有调,把浦东老山歌历史上那些“陈年芝麻”都翻了出来,使奚保国学到了“原汁原味”的浦东老山歌。在浦东,山歌是植根于浦东农民心中的民俗歌曲。在这一年多时间中,奚保国搜集了大量的浦东山歌。

  不忘初心

  奚保国是一个做一行爱一行的有志青年,求知成了自己的最大爱好。在农村离不开农业,为了熟悉农业,他订阅了《农业技术》,对土壤学、肥料学、植物营养学等等农业知识认真学习。这实际上他继承了父亲的衣钵,他的父亲从一个农业专家那里了解到,搞农业必须懂科学,当时也订阅过《农业进步》杂志,因此奚保国也受父亲影响,热爱学习农业科技知识。在此期间,他又搜集到一批浦东民歌。

  为了让自己在声乐方面更上一层楼,奚保国订阅了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广播歌选》(即后来由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和上海音乐家协会联合主办的《上海歌声》),直到现在他还珍藏着这些让他获益匪浅的刊物。刻苦的学习就有丰厚的回报,1960年春,他代表川沙县文化馆参加了上海市歌咏比赛,由于演唱的歌曲是指定的,因而并不十分理想,但这对一个农家子弟来说已是实属不易。1963年,他又参加了上海市群众歌咏大会,演出的都是农村题材的歌,因为他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所以唱起来使观众感到格外亲切。

  同时,奚保国也非常关心张江镇的文化工作,1960年,他与文化站负责人以及一批文艺爱好者共同商讨寻找业余文工团的演出场子。后来,在大家的帮助下,他组织一班人马投入了将典当弄北边的一块废墟上修建剧场的工作,经过舞台填土等工作,露天剧场很快完成,后来成为张江镇演出和晚间放映电影的场所,整整延续了20年,直到1980年张江影剧院落成,露天剧场才完成它的历史使命。

  在这段时间里,奚保国搜集了大量的有关山歌的历史资料,他把所有的业余时间用在阅读这些资料上,经常挑灯夜战。他从中悟出了一个道理,山歌决不会流失,它终有一天会登上大雅之堂。同时,他更是立下了弘扬浦东山歌的决心。他也知道,自己逐渐年迈,但愿宝刀不老。

  春苗茁壮

  在奚保国看来,钟情于浦东山歌,就是自己一生对生育自己的家乡的一个回报。1961年,川沙县文化馆创办了业余文工团,成立一个歌咏队,文化馆领导邀请他参加歌咏队。“唱歌是我的爱好,学一点总是好的,况且那里有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在一起相互学习。”他答应了文化馆领导进入歌咏队。(待续)

  通讯员 汪正刚 记者 康晓芳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一周
   第A03版:人物
   第A04版:倾诉
   第A05版:初恋
   第A06版:艺林
   第A07版:民生
   第A08版:健康
   第B01版:东方社区周刊
   第B02版:综合
   第B03版:视点
   第B04版:图说
   第B05版:旅游
   第B06版:浦东
   第B07版:禁毒
   第B08版:副刊
一生结缘“浦东山歌”弘扬传统文化
唐镇举行2017年首次“走村入户”活动
高行镇东沟一居关爱社区居民做实事
曹路顺利完成“农普正式登记”工作
东方城乡报浦东B06一生结缘“浦东山歌”弘扬传统文化 2017-02-10 2 2017年02月1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