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老伯,谢谢侬哦!一直义务帮阿拉居民们理发,整整一下午没休息,来来,快来坐坐,喝口茶!”“哈哈哈,我们陈老伯不怕累的,他越参加志愿服务精神越好!”顾村馨佳园大居组织的便民服务活动现场,九街坊党支部书记葛梅娟一边协调着收尾工作,一边热情招呼志愿者陈胜强老伯,而身边忙碌的其他志愿者也乐呵呵地打趣陈老伯因忙碌而红润的气色。而憨厚的陈老伯只是笑着说“我忙一点是应该的,能为社区做点事,心里高兴。”
2012年5月28日,63岁的陈胜强从虹口区提篮桥街道搬入馨佳园九街坊,从原来大约只有6平方米、闷暗不便的小阁楼,搬到50多平方米、宽敞明亮的一室一厅新居,有了干净独立的厨房间、卫生间,生活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居委会在排摸信息时了解到他患有高血糖,又是独居老人,特地安排了志愿者与他结对,陪他聊天、给他提供帮助。陈老伯心里很是感激,在得知居委会有成立志愿服务小组、开展公益服务的需求,老人家很踊跃地报了名,要求发挥自身在原单位的工作特长——理发,来感恩回报社会。
除了积极参与社区便民服务的现场义务理发,他还配合居委与志愿团队,通过周二温馨服务日等志愿项目为高龄老人、行动不便的居民上门理发。很多人不知道,陈老伯的腿上因为血糖并发症有着一个很大的创口,连年没有愈合。但他还是常年拖着伤腿,一步一步奔走在有需要的居民家中,没有一丝抱怨,没有一次叫苦,更没有一次收费。他总说,感恩心有好报,志愿者的相互服务、党组织的关心让他的心情和身体都越来越好。所以他现在气色红润了,身体也灵活了。
志愿者互助打造居民互动平台
像陈胜强老伯这样获得服务又回报以服务的热心居民还有很多。如今,不仅是馨佳园社区,菊泉基本管理单元的其他社区也组织开展了不少志愿者服务项目,菊泉基本管理单元已组建1个志愿服务中心+32个志愿者工作站,建设16处心连心茶室、多个心连心便民站、“百姓自我服务家园”、“法治文化宣传长廊”等长效志愿服务阵地;以党员志愿者为先锋,发展一万余名居民志愿者,创新14大类特色志愿项目。32个居民区,每周不间断循环开展“温馨12345”、“心连心文明交流”;日常以“情暖佳园”广泛传递关爱,以“文明督导”发现——解决——预防问题,以“动迁两地情”联合“导出地娘家人”与“导入地婆家人”关怀迁居群众;同时,每个小区结合自身特点,创新“你呼我应菜单式志愿服务”、“邻里守望精细化楼道”等特色活动。每年,社区还会定期组织“大居雷锋日”、“少数民族宣传月”、“志愿精神宣讲周”、“国际志愿者日集中行动”,弘扬志愿服务文化,从而畅通了居民共同参与社区治理的渠道,构筑了群众文明互动的舞台。
以“百姓自我服务家园”为例,菊泉基本管理单元开设了“百姓自我服务家园”的志愿服务基地,来加强社区志愿服务网络建设,积极培育和发展社区志愿服务力量。该项目包括“百姓自我服务概念廊”、“文明新风苑”、“民族共融苑”、“一家亲滋味”四个志愿服务板块。那里展现着菊泉社区志愿者服务发展的大事记,让参观的居民能够了解社区里的志愿者服务项目,同时也能够积极参与。有了这样的活动室,志愿者们也可以发挥特长,组织开展各种居民乐于参与的趣味活动,比如大家一起包饺子、做点心等,居民们其乐融融就像一家人。
“白天有文明督导队,晚上有治安巡逻队,居民们戴上红袖章,可有荣誉感啦!”热心参与社区自治的志愿者们渐渐发现了身边的变化:四处搬来的居民们从素不相识到互相热络;从“房门一关,事不关己”,到走在小区里“看见地上有垃圾,会弯腰捡起来”;从党员代表议事制的“试水”到“民主议事园”的推广……居民们欣喜不已:“环境变美了,治安变好了,馨佳园真正有了家的感觉。”
企事业单位“反客为主”与居民建立互动纽带
居民们唱起了社区治理的“主角”,社区单位和驻区企业是不是也能从“客人”变成“主人”呢?
菊泉基本管理单元成立后,社区党委着力加强与驻区企事业单位的沟通,整合资源,引领共治单位合力为群众服务。
近年来,社区党委围绕“解决百姓生活‘急难愁’问题、做实社区文明共建效果”的目标,与商业企业细致交流意见,策划并推出“七彩公益进社区”服务内容,拉起社区群众与驻区商业之间的互动纽带。
“七彩公益进社区”公益服务项目,主要包括爱心传递的红色温暖带,文体互动的橙色活力带,助乐生活的黄色阳光带,清洁环保的绿色美丽带,知识普及的青色智慧带,平安共驻的蓝色平安带以及法治庄严的紫色幸福带。比如,红色温暖带,以爱心传递为特色,由社区党委引领驻区企业,为社区老弱病残困等特殊群体等开展关爱帮扶;并以党员为先锋,团结社区公益骨干与企业优秀员工力量,为广大社区群众开展温暖服务。又如,黄色阳光带,则是由商业企业调动专业力量为居民开展少儿义务辅导,播放公益影片,与社区居民共同进行一家亲联谊活动,让快乐阳光照亮群众生活……
目前,“七彩公益进社区”已在菊泉基本管理单元陆续开展了近30场次公益服务。常态化、长效性的共治活动,既发挥社区商业的资源优势,帮助部分居民缓解了困难,从不同角度丰富了百姓生活,也在交流互动中,增进了社区群众与驻区商业的情感。
记者 施勰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