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施勰赟/文 杨清悦/摄
童年时代,在父亲的重压之下,他被迫习字。多少次,众目睽睽下,父亲一把拽住在弄堂玩耍的他的耳朵,一路拖拽回家,罚他跪着直到开饭。现在回忆此情此景,他一笑释然,曾让他厌恶的枯燥练习,终究为他叩开了艺术之门。儿时的汗水为他换来了国画道路上的如鱼得水。
在他大学毕业那年,有不少同班同学都选择了利用所长开绘画、书法辅导班,过上了优渥生活。他是为数不多选择继续深造的,一读就读到了博士后。如今,在众人崇尚求学的时候,从未开设商业性质学习班的他,却开设了一个对全市儿童免费开放的公益绘画辅导班,引导孩童喜爱艺术。“只指导,不批判,尊重每一个孩子的创作。”是他的原则。
十年来,他多次捐出自己的画作拍卖,拍价不菲,但所得钱款全数用作慈善公益;他曾被朋友调侃,“北京的工作室在文化部,上海的工作室却在村委会”。
他就是宝山区大场镇“葑村小讲坛”的负责人苏金成。要想成为他的硕士生,20个报考者大约能录取1至2名,但在他的工作室,即使是零基础的成年人也能随时上门向他请教。新年即至,工作室更是热闹非凡,很多人都慕名前来,向他讨“福”。
“葑村小讲坛”让艺术不再高不可及
走进苏金成的工作室,他正俯身书案,提笔在一张张洒金红纸上书写着“福”字。“今年已经送出了300多张‘福’字啦,不过有人来问我要,我还会继续写。”果不其然,采访期间,有不少人上门来问苏金成要“福”字。“苏老师是我们葑村的大好人,每年春节他都义务为我们写福,写春联。”苏金成也总是毫不吝啬,有求必应,他还曾带领书法班的学员写春联送给村里的老人。
偶然的机会,苏金成与葑村结缘。如今,他的工作室就在宝山区大场镇葑村村委会原来的图书室里。并不十分宽敞的工作室内,除了一个大大的写字桌外,最显眼的就是靠墙的那一排书架,密密麻麻摆满了各种艺术鉴赏类的书籍。
热情好客的他,有人拜访总会泡上一壶香茗,毫不吝啬地与他们分享自己的艺术心得,有时还会赠予自己的作品。唯独对于这些书,苏金成是极其宝贝的,他曾在朋友圈里边晒新书边打趣说道,“欢迎大家前来品茗阅读,但谢绝外借。”
平常日子里,但凡不去大学授课,苏金成就会准时出现在工作室,有时是写一幅字,画一幅画,有时就只是静静地坐着看书、喝茶。
每周日的下午,他会抽出时间,为有兴趣学画的孩子义务授课。在他的工作室里,孩子们可以任意创作,选择自己喜欢的绘画材料,创作自己的绘画作品。
对于孩子们的作品,苏金成指导之外,更多的是给予鼓励。苏金成尊重每一个孩子的创意与作品,在他的工作室墙上,再稚嫩的画作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绘画没有所谓的好与坏,不同的眼睛看到不一样的美。”曾有人问他,“你义务授课这么些年来,在你这里上课的小朋友参加过什么比赛,得过什么奖吗?”苏金成只是笑笑并不作回答,在他眼里来,艺术本就不该用来竞技,教授绘画时他不愿意以自己的想法来限制孩子们的创作,同样的,他也不想对别人的想法多作评判。
不仅仅是儿童,没有任何书画基础的成年人也能在他的工作室收获知识,不仅是画画、写字,书画收集、鉴赏,甚至家庭书房装修、布置等都可以向他请教。
“唯自由值得拥有,心灵的自由让你拥有很多”
苏金成自幼受家庭熏陶,随着他的父亲学习书法,有深厚的书法功底,对书法多种字体都有过系统的学习。但崇尚自由的他,幼年时并不愿意长时间被限制在书桌前练习。“一有机会就偷偷溜出去找小朋友玩。”苏金成笑说,“我小时候练书法可没少吃过苦头。”而最让他印象深刻的,就是玩得正尽兴时,他的父亲会冷不丁地在他身后出现,一把揪住他的耳朵,众目睽睽下,把他拖拽回家,罚跪,不让吃饭。他的母亲心疼他,到了饭点来喊他起身吃饭,倔强的他就是跪着不起身。即使是在这样的反复斗争中拉锯,他的字还是不由分说地日渐进步。
到了高中时代,对美术产生浓厚兴趣的苏金成报名学校的美术班,学习素描。“冥冥中,似乎是注定的。”当初品学兼优的他,只是把美术班当作学习之余的消遣,却没有料到自己最终在高三报考专业之际,选择了美术,从此走上了艺术之路。
大学里,从小习字的他,成了班里书法写得最好的一名学生,这也为他之后的艺术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受过国画、油画、版画与雕塑的专业训练后,考虑到自己的书法特长,他最终选择了国画作为自己重点学习的方向。大学毕业后,苏金成凭借着自己国画与书法功底,顺利进入大学工作。
2001年,苏金成成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的访问学者,在著名画家杜大恺与刘巨德的教授指导下专攻水墨人物画创作。清华的访学不仅提高了他的绘画技艺也开拓了他的视野。热爱艺术的苏金成当即决定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而此时此刻,他的旧时同学都在外兼职商业性质的辅导班,辅导班的高回报让不少同学都改善了生活。他们也劝苏金成一同授课,苏金成却不愿为此束缚,在他看来,“唯自由值得拥有,心灵的自由让你拥有很多”。
苏金成的心灵自由体现在他不为外物所累,更体现在他执著的求学态度,为了潜心做好博士课题研究,他搬入南京白鹭洲公园的禅寺内,一住就是两年。博士毕业后,他又来到中国美术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成为中国美院首位进站博士后。同时,他被上海大学聘用,成为上大美院最年轻的硕士生导师。他又再次北上,来到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作访问学者,将自己的艺术品格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此后,他还被选拔进入文化部中国国家画院沈鹏工作室精英班和理论班,成为沈鹏的弟子,并担任文化部中国国家画院学术助理。
而他的授课方式也让他的学生十分喜欢,即使本科学的并不是美术专业,博学的苏金成总能根据学生所长找到适合他们研究的方向。如今在“葑村小讲坛”,苏金成用的也是同样的方式“因材施教”,打破传统单纯授课的方式,多样化教学,让来访者总能有所收获。“有时是和我一起画画写字,有时是泡一壶茶,漫无边际地聊聊天。和我接触久了,很多年轻人都想考我的研究生。”
艺术与公益是我毕生的事业追求
很多人都不解苏金成将上海的工作室设在一个村委会,要为他提供更好的工作室,甚至有人愿意高薪邀请他成为培训学校的名誉校长,都被他拒绝了。尤其在一场大病之后,他更愿意将宝贵的时间用于艺术的创作与精神的提升,投入他的公益事业中。
2014年1月,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让他一下子瘦了60多斤,所幸经过半年多的休养,他的身体渐渐得到康复。
在苏金成生病期间,他的同事、过去求学时期的校友、葑村以及大场镇的领导以及社会各阶层的朋友都向他伸出了援手。病愈后的他,第一时间想的就是如何回报社会。重返“葑村小讲坛”后,他继续尽自己所能,为大家传授美术知识,普及艺术,与此同时,他也依然积极参与公益。
2014年重阳节时,祁连敬老院要新建一个休憩亭,大病初愈的他主动要求加入工作,不仅参与设计,还为休憩亭书写匾额,创作对联。2016年七宝镇需要筹集善款修一座方便居民通行的桥,苏金成当即捐了一批字画用于义卖;作为淮南市助学除贫基金会发起人之一,苏金成又义无反顾地捐献了自己的作品用于义卖……“在经济上,我并不富裕,付出有限,只能尽力而为做些自己可以做的并对社会有帮助的事情。”苏金成选择成为一名义务的艺术“传教士”,希望有更多人可以在他的帮助下,一览艺术之美妙。
新的一年,苏金成也为自己定下了一个小目标,那就是可以腾出更多时间沉下心来做学术,同时也能多为公益事业尽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