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革命改变农业
与中国的情况稍有差异的是,在英伦三岛,农业并没有那么高的地位。这个有重商主义传统的国家在几个世纪前就开始身体力行老祖宗亚当·斯密的比较成本理论,让其他国家种满土豆,自己却搞起了工业革命。拿出几米布来就能换好几箩筐面包的生意,英国人已经做了很久。其结果就是在积累了大量财富的同时,农业也免不了地掉了链子。
英国没有农业部,只有环境、食品和农村事务部来负责农业事务。根据英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包括林业、牧业和渔业在内的大农业,年产值大约80亿英镑,在整个英国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不足1%。目前,英国农业不能自给自足,超过40%的食品依赖进口。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英国农业却是精耕细作、高度机械化的典范,具有欧洲标准中的高效率,以不到2%的劳动力生产出约60%的食物需求。
这种方式也多少得到了工业的反哺。英国农业机械化起步较早,工业革命后,大批农业从业人员迁移至快速发展的城市,农业劳动人口的骤减带来了劳动力价格的提高,促使人们重视农业机械化的应用,就连种植蔬菜、养猪养鸡的农场都机械机具齐全。
由于人多地少,英国农民早就认识到农业集约化经营的重要性,长期以来,英国农村更为重视生物技术,发展水利灌溉,在肥料、良种和土壤改良等方面大量投入,这种集约化经营的发展方式,使英国农业取得了长足进步。
大型机械和集约化经营的双管齐下,令英国农业最终走上了规模化发展路径,以实现土地、人力、财力资源的最佳配置。而机械化、集约化以及大型农庄的发展都离不开资金支持,由此,英国农业金融经过长期发展也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农业金融兴起
英国人不以种地闻名,但实在是玩金融的一把好手。作为建立现代化银行体系最早的国家之一,英国农业金融体系从整体上来说属于商业银行型制度,农业信贷资金大部分来自于各商业银行,同时搭配其他金融机构。这一特点与其他欧美、亚洲国家的农村金融制度截然不同。
在英国商业银行主导的农业金融服务之下,汇丰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巴克莱银行等五大商业银行在全国各地拥有数以万计的分支机构,占据了英国金融机构超过70%的份额。这些规模较大的商业银行通过无抵押透支形式开展农业短期贷款的业务,有的情况下还会成立一家独立的机构,专门处理农民的长期贷款。
这些业务在英国的农村信贷体系中都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自然也有配套的法律保障和政府监督。英国在近一个世纪前就颁布的《农业信用法》,为农民使用贷款提供法律支持。之后政府还不断地对《农业信用法》的使用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在反复修订后,最终于1928年催生了《新农业信用法》。
《新农业信用法》宣告英国自此正式建立了系统化的农业金融制度。
不过,商业银行毕竟以赢利为目的,农业本身相当低的利润率难免会让商业银行的赢利性与农业金融制度福利性之间发生冲突。因此,政府对商业银行以及政府设立的金融机构进行财政补贴,以激励他们向农业给出更低的贷款利息就显得十分必要。但显然,这给一个国家的财政收入带来压力。
为了方便政府的调控和监督,减轻直接财政负担,英国又设立了一些由政府主导的农村信贷联合会,以略低于商业银行的利率向农民开展中、短期贷款,由政府支持的农业抵押公司负责向农民提供长期贷款。
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农业抵押公司和农业信资公司,以不动产作抵押,对改良农田、兴建农场提供贷款。苏格兰、北爱尔兰等地的地产改良公司、农业贷款基金会等机构,办理农业贷款业务。这些非商业银行性的金融机构在政府扶持和一些相关优惠政策的帮助下大量地向农业提供贷款,帮助一些农场主购买高级的农业机器设备、牲畜,建筑房屋、改良和购买土地资源等。
从当前市场份额以及总贷款量来看,商业银行依然居于主导地位,但政府的这一举措显然从客观上避免了商业银行独大垄断而可能形成的负面局面,既转移了部分商业银行放贷的风险,又保证了农民的利益。
保证农民利益,也是中国农业政策的重点。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中国研究中心主任亚瑟·侯赛因指出,在中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农村、农业和农民会受到不小的冲击。这股浪潮将改变农村面貌、农民的生活方式,从而在根本上改变农民的生活基础。“这是中国农村所面临的土地改革以来最大的变化。农业金融可以是促成变化的一个因素”。
王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