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简介
梁达
知名财经评论员
[核心提示]
目前,尽管我国城镇人口已经超过总人口的半数,但是仍有6.2亿农村人口,这是个庞大的消费群体,也是个有待开发的消费市场。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农民的生产、生活中有不少需要改善的地方,而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商品生产、配送、售后服务等,都是潜在增长点。
文字整理/王平
农村居民消费规模和结构发生新变化
近年来,随着国家一系列农村政策的实施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民收入增速加快,农村居民消费格局悄然变化。农民增收、负担减轻、消费环境改善等多因素叠加催生了农村市场加速升温,主要表现在乡村零售额增速快于城镇,与城镇消费品市场的差距有所缩小,对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贡献有所提高,这是我们多年来企盼的效应。扩大农民消费,有效释放农村市场潜力,不仅可以有效化解和消除产能过剩等问题,而且还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农民增收,改善农村生活质量,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当务之急仍是要千方百计提高农民购买力,尤其要真正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把农民的消费能力提上来,充分释放农民巨大的潜在购买力。
随着国家对农村地区政策倾斜力度的加大,“万村千乡”工程推动农村消费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特别是在收入增长和农村消费环境不断改善的共同作用下,消费水平逐步提高,农村消费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农民消费内部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生活消费中医疗保健、居住、家庭设备、交通和通讯及其他商品和服务类消费增速加快,食品、文化教育类消费增速趋缓。农民的消费层次不断提高,消费领域不断扩大,食品支出和衣着支出在生活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有所下降,居住支出、交通和通讯支出比重上升。一是食品类消费比重进一步减少,质量提高。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单纯的“吃饱”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食品消费的要求,既要色香味俱全还要讲究食品的营养,肉、禽、蛋、瓜果等副食消费比重逐年提高,餐桌上的食物逐渐丰富起来,反季蔬菜、南方蔬菜、水果、鲜奶、水产品等已进入寻常百姓家。二是家庭耐用品向中高档品质发展。随着家用电器更新换代步伐加快,功能齐全,样式美观的各类家用电器的消费支出已经成为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农户中高档生活用品拥有量稳步增加。三是交通、通讯电子类产品成为新的消费热点。随着农村交通、通信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农民购买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支出大幅增长,汽车、摩托车、电动车以及通讯类产品逐渐从城市走入到农村,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提高了农村居民的消费层次。四是居住消费层次升级,装饰装潢成为农民的所求。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费环境的逐步改善,农民注重改善居住内外环境,装饰装潢住房消费支出增长较快。五是农村医疗保障覆盖面提升,农民就医看病意识增强,医疗保健支出持续增加。
农村市场仍有较大的拓展和优化空间
尽管农村市场发展仍存在一些问题,挖掘市场潜力也有不少困难,还需要做许多工作来充分发挥它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但从中长期看,农村市场和农民消费需求的发展前景仍是乐观向好的,进一步拓展和优化的空间巨大,并将会给众多厂家和商家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农民购买力水平提高将给农村市场的繁荣提供前提条件。种种迹象表明,在国家一系列宏观政策和优惠措施的推动下,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将有大的提高。尤其是受近年来国家实施新农村建设,确保粮食最低收购价和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及大力发展农副业等措施,农民的钱袋子开始鼓起来。政策效应将使农民的购买力增强,从而增加对商品的需求量。今后几年,国家将在更大范围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这有利于保护农民的各种收益和权益,从制度上化解压力,促进消费增加。政府还将增加在农村医疗、教育方面的支出,也有助于将更多的资源引向农村,将减轻农民的负担。这些政策将会有效地、实质性地提高农民的购买力,增加对商品的需求。
新型城镇化将成为农村经济增长的持续内生动力。统计数据显示,城镇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就可以吸收1000多万农民入城,进而带动约1500多亿元消费需求。目前我国正处于新型城镇化的加速发展阶段。城镇化可以创造巨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将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可以通过城镇聚集人口和产业的功能以及商品集散地的优势,为农业的发展提供直接的市场,形成农村经济区域发展中心,从根本上促进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和农业劳动力转移,使农村经济得到有效的升级。这无疑又将成为新一轮农民消费能力增长的动力源泉所在。从更广的角度看,农民现实购买力的增加将为工业品带来广阔的市场,同时第三产业的发展也将拥有可靠的保障,农村的城镇化也将在此基础上得以实现。工业品在农村找到稳定销路的意义在于它可以利用自身的产业和行业优势来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和农产品加工水平,并利用市场的优势来集聚资金反哺农业。
农民消费的稳步增长将对相关产业产生巨大的拉动效应。对于近6.2亿的农村人口所组成的2.5亿个家庭来说,任何商品的普及率只要提高1个百分点,就会增加200万台以上的需求量。据测算,我国农村居民每实现1000亿元最终消费,将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2356亿元的消费需求,从而扩大工业部门的中间投入1253亿元,农业部门620亿元,第三产业478亿元。另据有关专家测算,农村人口每增长1元的消费支出,将对整个国民经济带来2元的消费需求。因此,提高农民消费能力,释放农民消费潜力,意义十分重大。
进一步活跃农村消费需求提升农民消费能力
切实提高农村居民购买力。一要进一步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二要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提高农民素质,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三要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鼓励农民增加生产投入,稳定增加农民收入。四要鼓励农民工创业,加大扶持力度,制定各种相关政策,大力推动私营个体经济的发展,扩大就业面。
进一步完善农村市场流通体系,拓宽消费渠道。要借助民营、个体商业的活跃性,建立起国有、集体、个体多载体、多层次、多渠道的流通网络体系,以县城和中心镇为重点,积极发展新型流通业态,把城镇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代理、租赁、直销、代销等流通形式引入农村市场,为农民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积极引导企业研究农村消费特点,针对农民需求开发适销对路的商品,生产出价格低廉、实用性强、使用方便、质量可靠的产品。把售后服务、技术支持等延伸到农村,让农民买得放心,用得安心。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消费环境对农民的消费行为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改善消费环境应放在加快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上。一是加快农村电网、公路的建设改造,建立完善的信息网络,增强广播、电视的覆盖率,为更多机电产品进入农民家庭创造条件。二是加快农村市场建设,延伸商品销售网络。积极培育、发展农村小商品市场,鼓励企业采取多种方式,向农民提供价廉物美的商品;同时引导农民直接进入流通领域,搞活商品流通。三是规范农村市场,整顿市场秩序。要加大城乡打假力度,让货真价实的商品占领农村市场,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和消费热情。四是加强售后服务,提高面向农民的服务质量。
继续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增强农民消费信心。随着社会的进步,农村居民对于子女教育、养老和自身的健康非常重视,但由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让他们感到了预期支出的沉重负担,再加上收入的不稳定性等因素,抑制着农村居民消费欲望的实现。因此,建立和健全农村社会医疗保障、养老保障和社会保险等制度,解除农民后顾之忧,对增强农民消费信心、提高消费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应进一步加大财政对农村社会保障的倾斜力度,完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减轻农民患病后的经济负担;健全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增强农民的经济安全感,使农民享有完善的社会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