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红都”,两个市场不是一个等量级——前者建筑面积一万多平米,后者几乎是大了十倍;“西南”主要经营农副产品,“红都”虽冠名“建材”,但经营种类庞杂;“西南”多为小商小贩,投资成本低,“红都”的不少经营者准备大展宏图在此投下“血本”。
红都市场,为什么这样火?因为,它坐落在徐汇、闵行交界的虹梅南路、银都路、春申江合龙之中,它临近沪杭、沪宁高速,一直是上海市民耳熟能详的“淘宝地”。市场1999年开张以来,因生意逐年红火,名声越来越响,若干年前,公交218路特地将终点站从朱行延伸至此市场。
热点市场,热点难题
由于历史的原因,红都市场的全部建筑物与构筑物(大棚)均未查见相关规划建设手续,亦未取得房地产权证,也就是说,该市场所有的2039间房屋均系“违建”!热点市场遇到了热点难题——虽然多年来,该市场环境脏乱,运货车辆占道频繁,治安、消防隐患突出,附近居民苦不堪言,但红都公司的租赁期限长达40年,直至2038年底!而眼前,是一千多家生意做得红红火火的经营户,拆违,谈何容易?
在改革进行到“补短板”时,梅陇镇遇到了“难啃的硬骨头”,怎么办?镇党委、镇政府在压力面前更有使命感。统一的意见是:越是困难,越要坚定信心,冲破观念障碍,破除利益藩篱!
红都市场拆违整治办公室成立了,2016年1月20日、3月3日、3月18日,关于拆违的一、二、三次通告连续发布,明确告示:三个月内完成市场的拆违整治!三个月,怎么可能完成如此“庞然大物”的拆违?三个月,又将出现怎样错综复杂的局面?
整治组成员处变不惊,依法依规,制定周密方案,既坚定了拆违“钢铁般的意志”,又认真听取了经营户的不同诉求和他们面临的各种问题——
2月到4月是羊绒衫市场的“黄金销售期”,一天的营业额超过淡季的一个月,市场要拆,能不能通融一下,延迟一个月?
木材市场存量更多,搬场费用大,搬运时间长;石材市场有几千吨的石材,更有价格不菲、数量可观的大理石以及长年在此落户的装运设备,怎么搬?
有的经营户,市场是他的家,买卖收入是他的生活来源,孩子在附近的小学读书,关了市场,没了方向……
春风化雨润人心
问题林林总总,拨开迷雾见实质,梅陇镇党委认识到,所有的问题,都是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的问题。从根本上说,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是一致的,局部要服从全局,全局要照顾局部;所以,要努力实现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良性互动。克服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既要有体现全局利益的统一性,又要有统一指导下兼顾局部利益的灵活性。而市场整治组,接下来做的还是“刚柔并举,情法交融”。
什么是“刚”?“五违四必”就是“刚”。绝大部分的“刚”,都表现在“宣传”上。而“宣传”,最有效方法是“沟通”,从集体宣讲到个别谈心,从红都公司老板到大大小小每个经营户;有些“重点对象”,整治组成员还自掏腰包请他们去“喝咖啡”,讲危害性极大的“违法用地、违法建筑、违法经营、违法排污和违法居住”这“五违”;讲为什么“违法建筑必须拆除、违法经营必须取缔、安全隐患必须消除、脏乱现象必须改变”这“四必”;讲在解决问题中始终坚持的一条原则:没有例外、一视同仁,没有死角、统一标准……
与此同时,整治组看到,建材区域租赁户已在市场经营、周边居住近20年,市场关闭,客观上断了他们的生意,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在认真听取他们不同的诉求后,给他们适当的安慰与补偿也是合理的。尤其是红都公司的董老板,当年,他从浙江台州来到上海,苦心经营市场十多年,这个平台、这个母鸡终于生蛋——现在他每年有三千多万稳定的收益,要是按照原合同,他还有23年的钱可赚。可是,董老板苦笑之后表了态:“配合政府,做好拆违。”
红都市场的一千多经营户,推选14位“有能力”的代表与整治组及其律师多次沟通后认为:拆违有法可依,瞎闹无济于事;他们仔细研究了补偿、奖励方案,认为方案“公开公正公平”,“一把尺子量到了底”。
前进中的取舍与革新
“代表”的方向发生变化,经营户们也从“抱团拒绝签约”到签约咨询需要排队,情势瞬间“大逆转”。
经营户老厉,1999年离开了生产不景气的上钢三厂,在刚开张的红都市场租了两间门面,做瓷砖、洁具生意。他亲眼目睹商户一天一天增加,市场一天一天壮大。他的家,离市场很远,每天清晨5点,他便起床奔赴市场,17年如一日。可如今,在认真听取了整治组的宣传后,他率先签订了“搬离协议书”。他说:“人要学会珍惜现有的,感恩生活赠予的;经过17年的打拼,我买了新房,日子过得充实、有希望;虽然我与红都市场同发展、共命运,但在依法经营、安全生产的今天!”
老厉这样的经营户,就这样与整治组形成了“良性互动”。当羊绒区的商户希望放弃享受奖励租金,以延长“销售旺季”时,整治组立即调整清退方案,将羊绒区域的经营时间延长一个月至4月20日。而延长的销售时间确实成了“黄金时间”——仅4月17日一天,来赶“末班车”消费者就达5万人,开来的私家车排到了3公里之外。羊绒区的商户们更是笑逐颜开:“这些天,赚了以前一年的钱。”
拆违的最后时刻,整治组仍给搬迁有困难的经营户留下时间与空间,向他们供电,不拆与他们相邻的房子,给他们留下出行的通道;对生活困难的商户,整治组及有关人员合力捐款,鼎力相助……与此同时,整治组及时向各经营户提供分流点信息,提供搬运帮助,为他们排忧解难,尽量不影响他们的生计。
讲到“分流”,整治组聘请的朱律师说,如今的生意人,都是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游泳的高手,你看,在“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的联合作用下,红都市场四分之三的经营户已经找到了新的经营场所。
如今,“硬骨头”已经被啃下,“难以完成的任务”已经完成,庞大的红都市场拆违整治工作圆满地画上了句号。回顾走过来的风雨历程,镇党委书记杨建华感慨:“拆违,包含着对原有模式的取舍和革新,我们应记住韩正同志的告诫:站在大局角度,以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拆除违法建筑,补好城市发展中的短板,让上海更干净、更有序、更安全。”
通讯员 刘辛培 记者 忻才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