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上海青浦练塘镇,人们就会想到陈云同志,他曾在那里领导农民革命运动。你可知道,在上海有一位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百岁老人曹秀凤,当年正是在那里,追随陈云闹革命,她一直与陈云保持着诚挚的友谊。
曹老出生在充满灵气的水乡——上海青浦练塘,5岁时,母亲不幸去世。9岁父亲将她送入练塘镇教会小学读书。刚满14岁,父亲也撒手人寰,曹秀凤只得辍学在家,清贫生活的磨炼造就了她敢于面对生活及刚毅的性格。1926年夏,正值青春年华的曹秀凤,第一次听到“打倒土豪劣绅、耕者有其田”的革命道理,参加了小蒸农民协会。1927年初,曹秀凤与闺中密友吴宝权、姚韵海共同筹建章练塘地区的“妇女解放协会”。
这年秋天,她追随陈云同志闹革命,参加了陈云领导的小蒸枫泾地区农民武装暴动,担任小蒸妇女协会会长。她瞒着家人把自己订婚时的聘礼(一包金银首饰)变卖,将300银元全部交给陈云同志。部分用于购买枪支弹药,部分作为在上海建立地下党机关的经费;并与进步青年陆铨生假扮夫妻,在上海闸北余庆里建立地下党的联络机构,他们的家成了陈云等中共高级干部的联络站。
在艰难困苦的对敌斗争中,曹秀凤沉着机智、从容应对,多次圆满完成陈云及党组织委派的任务。如筹备发动苏浙皖地区的秋收总暴动时,党组织要她将两支手枪送到枫泾乡下。面对警察的搜查,曹秀凤胆大心细,不慌不忙,终于化险为夷,把武器送达目的地。
在上海搞地下工作时,曹秀凤直接受陈云同志领导。她和陆铨生也因共同的革命目标,建立情谊,正式结为夫妇。后因叛徒指认,丈夫陆铨生被捕入狱。曹秀凤全家被国民党反动派通缉,于是改名换姓转移到浦东高桥。1929年10月,曹秀凤生了儿子陆恺悌。不久,陈云来看望她,问她想不想一起去井冈山干革命。看着家中两个年迈的老人及不谙世事的幼子,她无法割舍,只能默默祝愿陈云革命成功。
当时,全家靠曹秀凤公公行医和她做女红,苦度光阴。1937年,抗战爆发,曹秀凤和公婆儿子回到了小蒸。西安事变后,陆铨生作为政治犯释放出狱。他一心抗日,先后在八路军南京办事处、八路军桂林办事处工作,后奔赴延安。从此,杳无音讯。曹秀凤回小蒸后,省吃俭用,日日灯下替人缝补衣服,艰难度日。其间,送走了公公、奉养婆婆,并将儿子拉扯成人。
1949年,全国解放,曹秀凤终于等来了陆铨生的音讯。只是物是人非,陆铨生一直联系不上曹秀凤,已经另外组织了家庭。在党组织的关心下,曹秀凤的儿子陆恺悌作为留苏预备生到北京上学,居住在陈云家,后到苏联留学,学成归国后在航天部门工作。
1955年,陈云同志到小蒸做农村调查,得知陆铨生调到北京工作后,已将母亲陆素娥接去同住,曹秀凤一人住在小蒸。其间,她从未向政府提过任何要求,自食其力,过着淡泊节俭的生活,便鼓励她出来工作,并委托谭震林同志,请上海市人民政府给予解决。不久,曹秀凤被安排到市政府办公厅图书馆工作。
她勤勉好学、服务态度好,从不争个人私利、吃苦耐劳、功成不居。对曾在陈云同志领导下参与党的地下斗争,参加小蒸、枫泾暴动以及对革命的贡献,守口如瓶,从没向组织提任何要求。当时上海住房十分紧张,她就在老姐妹姚韵海的养女朱亚辉家(汕头路73号),搭了一张床,住了下来。下班后,帮朱亚辉家做衣服、干家务、带孩子,一住就是十多年。后来陆恺悌调回上海工作,分到一套两居室,曹秀凤才从汕头路搬走。
1970年11月,曹秀凤退休了。不久,接到婆婆从北京捎来的口信,说陆铨生的妻子两年前病逝,现在她和儿子身体都不好,希望她能来北京,相互照顾。曹秀凤二话没说,立即赶到北京。两年后,曹秀凤送走了婆婆陆素娥。这时,陆铨生的身体越来越差,后来查出患有肺癌。曹秀凤悉心照料,以宽容慈爱之心,让陆铨生重又获得家庭的温暖。1979年陆铨生病逝,曹秀凤把北京的住房,留给了陆铨生的女儿,只身回到了上海。
曹秀凤1926年参加革命,如果论资排辈,功名利禄是不言而喻的。她一生淡泊名利,乐于奉献,不求回报,生命之花才会开得如此灿烂。曹秀凤于2015年9月29日无疾而终,享年107岁,走完了她一个多世纪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