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热帖】
@胡建兵:近年来,校服采购出现腐败的消息屡屡见诸报端,这也是学生和学生家长对高价校服提出质疑的原因。学校为学生更换新式校服,出发点是好的,但采购过程一定要透明,采购程序一定要合法,更应该让学生和学生家长等参与。因为学生和学生家长对校服的款式、舒适度和质量、价格等更有发言权。
@杨杰:学校更换校服本无可厚非,但如果偏离“以生为本”理念、直接或间接强制学生购买,再美的校服不仅不会让学生感到“心悦”,其办学特色和理念也不会让人“诚服”。
【编者观点】
在校服选择和采购问题上,往往是学校或者教育部门说了算,而作为校服的使用者和购买者,学生和家长却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由于知情权和表达权的缺失,种种高价乃至天价校服很容易引发学生和家长们的质疑。而不少价高质次甚至“毒校服”问题的曝光,也多少说明缺乏民主和监督往往容易滋生腐败和猫腻。
诚然,对于学生统一着装,教育部门和学校负有管理职责,但校服更关系到广大学生和家长的切身利益。2012年教育部下发的《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实施纲要》指出,“学校实施直接涉及学生个体利益的活动,一般应由学校或者教师提出建议和选择方案,并做出相应说明,提交家长委员会讨论,由家长自主选择、做出决定。”教育部等四部门曾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提高教师、家长、学生民主参与程度,“选用校服的学校要加快建立以学校和家长委员会为主体,学生代表、家长代表、社会代表等多方参与的校服选用组织,负责具体选用、采购工作。”
表面上看,金桥学校此次更换校服,也走了一定的民主程序。比如,学校事先在微信服务号上发起投票,由学生选出喜欢的校服样式,是否购买也是遵循自愿原则,并未强制。不过,这种民主更像是“半拉子工程”。学生仅对校服样式有投票权,更关键的校服生产厂家、采购价格等问题依然掌握在学校手中。再者,说是自愿购买,但家长若真不买,一来怕老师对孩子有看法,二来如果学校要求统一穿,孩子岂非又成了“搞特殊”?
采购校服的“半拉子民主”,还暴露出家长委员会的形同虚设。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但目前一些学校的家委会变味为“收钱会”、“联谊会”,进入家委会的大多是干部家属、公司老板以及尖子生的家长,往往只会给学校唱赞歌,而极少监督。
保障学生和家长的话语权,真正让家长委员会发挥作用,不仅关乎消除高价校服带来的质疑,对于监督学校提高办学质量,改善教育服务,推进教育改革也是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