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4:专题调查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5年12月01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垃圾围村”困境如何破解?
  过去,“垃圾围城”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从而忽视了对农村环境问题的关注。不论是农民还是城里人,也都把农村垃圾遍地当作司空见惯的事。事实上,由于对农村垃圾治理问题长期忽视,已经造成了严重的污染问题。农村垃圾处理不当,影响的已经不仅是农村的生活环境,还有对农村土壤和水体的严重污染,威胁着健康。正因如此,农村垃圾治理目标写入十三五规划,成为未来五年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虽然多省已经明确表态可以完成目标,但之前的“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垃圾处理实践表明,要完成“全国90%以上村庄的生活垃圾要得到有效治理”这一目标并非易事。在很多农村,设置的生活垃圾收集站受冷遇,荒置情况严重,有些甚至坏掉了也没人管。很多地方垃圾收得起来却处理不了,最后只能在垃圾池中一烧了之,状况完全没有改善。多地媒体报道,农村虽然建了新垃圾池,村民们将垃圾集中堆放,却处理不过来。

  上面的现象,其实反映了“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模式存在的问题,这种模式强调做好垃圾的中端、末端处理。但农村垃圾收集、处置体制天然落后,依赖这种模式,无疑费时费力耗钱,且可能效果还不尽如人意。城市的经验告诉我们,逐年增长的垃圾产出已经给财政带来了巨大的负担,不仅是资金的问题,还有土地占用的问题。重点其实在源头控制上。

  有学者提出“零排放”的概念,不是指不生产垃圾,而是与一般的末端治理相区别,居民自愿、全流程地参与垃圾处置的一种模式,即农村居民自发的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包括有机生活垃圾的堆肥、生活垃圾分检、有害有毒垃圾专门集中、家中不可处置垃圾定点的投放等。而促成农民自发“零排放”的关键,在于社区形成“内化”的“零排放”强制,比如建立村子里的“垃圾分拣”约定。通过垃圾的分门别类,一部分垃圾能够“资源化”,回收利用,从而变废为宝,例如通过堆肥变成有机肥料。如此,能够大大减少真正需要进行焚烧、填埋处理的垃圾。

  国内就有现成的例子。浙江金华的管理者认为,以往农村垃圾“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模式,虽然解决了农村垃圾的出路问题,但“垃圾大军”进城后,仍面临处理成本高的问题。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金华在三个乡镇开展了生活垃圾分类减量资源化处理试点。没有城里推广垃圾分类那么复杂,金华市只在每户农民家里放两只垃圾桶,分别标上“可腐烂”和“不可腐烂”的字样,便于农民对垃圾进行分类,但效果却很明显。据媒体报道,实施垃圾资源化后,金华农村有效减少了需要外运处理的垃圾数量,“原本大部分村庄垃圾外运处理得每天一次,现在延长为半个月或一个月一次。”

  台湾农村的环境治理有口皆碑,模式也是进行源头控制。台湾在城乡不仅实行垃圾分类制度,还有“垃圾不落地”规定。“垃圾不落地”是指在规定的一个时间段,等巡回垃圾车抵达时,居民才可以把垃圾拿出来,并且亲手丢上垃圾车。这种方式避免了垃圾露天裸露、加快了垃圾收集、还减少了清洁队员的负担。

  农村垃圾治理需要尽快把环保欠账补上,源头减量、垃圾资源化才是该走之路。李敏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一线调查
   第A03版:一线调查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党建之窗
   第A06版:科教卫生
   第A07版:文化体育
   第A08版:城镇建设
   第B01版:三农参考周刊
   第B02版:一周信息
   第B03版:热点关注
   第B04版:专题调查
   第B05版:市场资讯
   第B06版:三农生活
   第B07版:言论观点
   第B08版:国际农业
我国向农村垃圾宣战
“垃圾围村”困境如何破解?
上亿吨农村垃圾何处去?
东方城乡报专题调查B04“垃圾围村”困境如何破解? 2015-12-01 2 2015年12月0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