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一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5年10月15日 星期四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互联网+农业”,抑或“农业+互联网”?
  □一溪

  也许有人认为,这仅仅是政策导向和舆论造势的一种“表象”,但你无法否认这样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在“互联网+”战略布局地位和资本青睐程度上,“互联网+农业”已经成为引人关注的一大热点。

  在农业的沃土上撒下互联网的种子,究竟会收获些什么?互联网将如何改变传统农业形态?期待即将开幕的2015“互联网+农业”上海高峰论坛上各位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的思考成果能带给我们新的视野拓展和实践信心。

  近闻本市一农业信息专家对“互联网+农业”现状的分析,颇受启发:“互联网+农业”完全不同于“农业+互联网”;而现在,无论是上海还是其他省市,大部分的做法还是属于“农业+互联网”。(详见A2、A3版)

  互联网+农业,抑或“农业+互联网”?且不论这种表述是否精准和合理,笔者以为,就如何准确认识“互联网+”概念的内涵和本质而言,它揭示的现状应该引起我们认真的思索。

  何谓“互联网+农业”?其本质应是互联网成果与农业的深度融合与渗透,正如农业部原常务副部长、中国农经学会会长尹成杰指出的“4个关键环节”,即互联网成果与农产品生产决策的融合和渗透、互联网成果与农产品生产管理的融合和渗透、互联网成果与农产品流通体系的融合和渗透、互联网成果与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的融合和渗透。由此可见,这是互联网成果与农业全产业链的融合渗透后的重塑。而反观“农业+互联网”,则仅仅是农业产业链的某个环节与互联网技术的简单组合和联接,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它也能带来便捷和效率,但显然不足以重塑和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和供需结构。

  “农业+互联网”,抑或“互联网+农业”?其本质区别在融合而非组合,渗透而非联接。我们认为,让农业拥抱互联网,最首要的突破点在于各个参与主体意识和观念的转变与提升,而作为“互联网+农业”这场变革的主体,农民能否真正接受互联网的洗礼,才是互联网与农业深度融合的关键。因此,笔者以为,要在“互联网+农业”的实践中,突破“农业+互联网”的现状,当务之急要充分调动农民接受互联网从而转变传统经营的积极性,让农民在看清自身利益的基础上,培训其了解“互联网+农业”的运作模式,进而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来改造传统农业,并在符合农业产业本身发展特色的基础上推进“互联网+农业”时代的真正早日到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一线调查
   第A03版:一线调查
   第A04版:社会民生
   第A05版:党建之窗
   第A06版:科教文卫
   第A07版:浦东天地
   第A08版:城镇建设
   第B01版:三农实用周刊
   第B02版:上海三农服务热线
   第B03版:新主体
   第B04版:新主体·各地
   第B05版:新主体·解读
   第B06版:新主体·借鉴
   第B07版:农技推广
   第B08版:畜牧兽医
实现优质优价 不能靠拼资源
当农业遇上互联网,上海农业怎么+?
“互联网+农业”,抑或“农业+互联网”?
听话听音巧“自治” 农民安然变居民
“心联鑫”联席会议制度织密基层工作网络
雪菜腌制不必仅靠人工
二维码扫描
广告
报头
广告
广告
东方城乡报一版要闻A01“互联网+农业”,抑或“农业+互联网”? 2015-10-15 2 2015年10月15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