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7:言论观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5年08月11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农村寄宿生“亚健康”状况令人痛惜
  □董文龙  农村中小学的寄宿生,尤其是其中的留守儿童寄宿生,他们的生活条件,身体和心理状况普遍令人担忧。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寄宿制学生的数量约为3276万人,其中小学生近1100万,初中生2200万,而在这之中,留守儿童占约60%。

  据相关调查,我国农村大部分寄宿生的住宿条件普遍较差,狭小的宿舍内挤满了二十几个学生,热水供应不足,伙食条件差,卫生条件也令人堪忧。而这些寄宿生的身体素质也比非寄宿生要差,他们的平均身高比非寄宿生要矮6~10厘米,体重轻3~9公斤。因生活空间小,缺乏亲人的关爱,普遍存在孤独、无助、迷惘的心理。

  孩子是祖国的“春天”和希望,童年是孩子生命的“早晨”,但我们却不幸地看到大量农村寄宿生早早陷入了一种无论从身体上来说还是从心理上来说,都是一种“亚健康”的状态,我们怎能不对此扼腕痛惜。

  之所以会形成今天农村寄宿生堪忧的状况,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我国施行的“撤点并校”改革,据相关统计,从2001年到2010年十年间,农村小学减少了22.94万所,减少了52.1%;教学点减少11.1万个,减少了近六成;农村初中减少了1.06万所,减幅超过1/4。十年“撤点并校”在实现了优秀教育资源集中、聚拢、共享的同时,也连带造成了中小学生上学远的难题,据10省农村中小学抽样调查显示,农村小学生学校离家平均距离为10.83公里,初中生离家的平均距离为34.93公里,在这种条件下,寄宿制成了一种必然的选择。

  其次,在这3200多万农村寄宿生中,留守儿童占了约60%,父母外出务工,家中孩子无人照料,也是农村孩子被迫寄宿的一个重要原因。很多外出务工的农村家长认为只要学校能为孩子提供最基本的吃饭住宿保障,便不顾孩子的生活状况和心理健康,甚至有些家长忙得时候连孩子的电话都不接,这更加剧了孩子心理上的孤独感和其他负面情绪。

  另外,这些农村寄宿制孩子生活条件这么艰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村学校住宿条件硬件投入不足,如果他们能够有窗明几净、宽敞舒适的住宿环境,如果他们能有可口的饭菜,甚至简单到他们能有足够的热水供应,不需要太多,他们生活的幸福感就会大大提升。可现实情况是,很多农村中小学,连建学校的钱都是从“牙缝”里抠出来的,教学基础设施的投入尚存不足,改善学生寄宿条件则更是无米之炊。

  农村寄宿生的生活和身体心理的“亚健康”状态的形成,有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农村劳动力人口转移、城乡教育资源分配差距等多方面的背景,是一个需要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现象,其状况的改善绝非一朝一夕可以迅速完成。但是这仍然需要国家、社会、家长和学校共同参与,尽最大努力扭转这种对农村寄宿生成长的不利局面。

  要着力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这需要国家继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同时社会性的爱心资金、项目也应多关注这个群体;家长要多关心孩子成长和身心健康,即使再忙,也尽量多和孩子进行沟通;学校是寄宿孩子的第二个家,学校的老师们应有意识的注意寄宿孩子的健康成长,为他们组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尽量在生活上照顾他们,注意加强对孩子的心理干预,帮助他们减少负面情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沪郊经济
   第A04版:社会民生
   第A05版:党建之窗
   第A06版:科教卫生
   第A07版:文化体育
   第A08版:城镇建设
   第B01版:三农参考周刊
   第B02版:一周信息
   第B03版:热点关注
   第B04版:专题调查
   第B05版:市场资讯
   第B06版:三农生活
   第B07版:言论观点
   第B08版:国际农业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可持续发展
农村寄宿生“亚健康”状况令人痛惜
“厕所革命”彰显农村发展内涵转换
农民工信息亟需纳入征信体系
东方城乡报言论观点B07农村寄宿生“亚健康”状况令人痛惜 2015-08-11 2 2015年08月1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