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农产品不走出海岛是没有出路的。
崇明农产品走出海岛不受欢迎是没有理由的。
而走出海岛的崇明农产品如何打响品牌、凸显其以生态特色为主的产地优势,则是促进崇明农产品产销渠道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欣喜地一路目睹走出海岛的崇明农产品产销之路探索在政府职能部门和相关团体的扶持下取得的成果,这一成果的取得既是坚持和执著的体现,更是各方合力打造品牌闯市场的必然结果。(相关报道详见今日A3版)
品牌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农业品牌在相当一个时期没有被重视,只知埋头种产品,不问昂首种品牌。只注重生产,很少考虑流通,使不少农产品的销售在“优质无优价,增产不增收”的现实中迷茫与徬惶。
事实上,拥有品牌,就好比拥有了话语权,拥有了定价权,拥有了客户,也就拥有了市场。美国“sunkist”脐橙售价为何可定16元/公斤,中国橙只售5—6元/公斤?泰国香米凭啥售价达5元/斤以上,中国大米则徘徊在1.9元/斤左右?韩国的高丽参一直占据产业高端,其整体销售价格一度比中国人参高出10倍多,同样长在长白山的高丽人参和中国吉林人参,价差为啥这么大?业界人士最后发现,根本原因是我国没有一个可以和韩国正官庄高丽参抗衡的叫得响的品牌。
优质优价,是增产增收的根本保证。优质农产品不但可以有品牌,而且可以创造高额的附加值。实践证明,谁重视品牌,谁的产品销售和附加潜力就能充分释放,谁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就能有效提高。
崇明农产品的生态和地域特色优势不言而喻,上海作为特大型城市的消费能力和层次均为走出海岛的崇明农产品实现“优质优价”提供了可能性。物美何须价廉?优质理当优价,品牌经济背景下,崇明农产品完成蜕变的时机已经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