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年行业积淀,2008年,吴方军一手创立恒瑞运勃养殖有限公司,年出栏生猪6000余头。2013年初,人到中年的他对食品安全问题愈发关注,也瞅上了这块商机,于是选择了一批仔猪进行生态养殖,喂的是玉米和小麦麸皮,饮的是自来水,每头猪有大片活动空间。吴方军称它们为“生态年猪”,因为普通养殖场的猪有的4个月就出栏,这些生态猪则要养一年。
●品牌不是喊出来的
没人承担责任,就没人用心维护,合作社或者地域品牌只会越做越差。
“生态年猪”进入市场后一炮打响,很快被订购一空。这得益于吴方军对质量的严格把控。“产品质量是创建品牌的第一步。”老吴说,生态年猪每斤能卖到40元,于是很多亲朋想搭顺风车,把他们养的猪送过来当作生态年猪卖。尽管深谙乡村交往之道,但这次他没给身边人留一丝情面。“想按我的品牌卖,必须严格按我的生态养殖标准来。高价源自高投入,品牌不是挂个名字就能喊出来的。”老吴严苛的要求和态度令合作者们望而却步。
公司目前只有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但这不影响他给产品质量定下高标准。“在打品牌阶段,我可以不挣钱,但必须保证品牌声誉。”老吴说。
出于同样考虑,吴方军对区域公用品牌持保留态度。老吴告诉笔者:“有人劝我做合作社或者地域品牌。都说这是‘众人拾柴火焰高’,我却觉得这是‘三家四靠糟了糕’。因为每逢人面临经济诱惑时,心里难免出现各种想法。你能保证自己不犯错,身边人不犯错,但你敢保证这个品牌下的每个人都不犯错吗?我入行三十年,跟成百上千家养殖户打过交道,每个人在面对市场时的反应、想法和手段是千差万别的,同时也是难以改变的。”
●搭车宣传砸牌子
紧跟时代潮流做营销,也要注意保护自己辛辛苦苦培育的品牌。
多年市场沉浮造就了吴方军的活跃思维。尽管只读到中学,但老吴紧跟时代潮流,很早就接触微博微店等新事物,并开通了淘宝店,在网络“新农人”圈内小有名气。
“因为我在网络上很活跃,所以有媒体说我的经营业绩要归功于电子商务。实际上直接帮助并不大。”吴方军拥抱新媒体的行为,是为“生态年猪”品牌造势,作为推广手段的一种,并没有直指销售。
营销自然也离不开传统媒体。吴方军和生态年猪接受过多家中央和地方媒体的采访。他还与地方媒体合作,先在媒体上宣传生态年猪,两家再一起卖猪肉,利润分成。但也正是与媒体的合作让他“由爱生恨”。某媒体与吴方军合作后,又宣传了其他“生态”猪肉,也同样进行联合售卖,打着擦边球,享用老吴苦心经营几年的“生态年猪”品牌,而在内行人看来,这些所谓的“生态”猪肉名不副实。
“跟他们合作,媒体能赚更多。”谈及“李鬼”,老吴生气又无可奈何。据该媒体表示,几家养殖企业证照齐全,没有明显假冒伪劣行为,所以没有理由拒绝别人的宣传。“这是在砸两家的牌子,眼下对我不好,长远来看媒体公信力也会受损。”但在与媒体的较量中,吴方军明显处于弱势一方。
●“善众”夭折
缺少专业策划仅仅是表面原因,更深层的原因是企业初创时没有品牌意识,缺少规划。
吃媒体的哑巴亏只是吴方军漫漫品牌路上一次不大不小的挫折。作为千千万万小农企中的一员,从诞生之初,“恒瑞运勃养殖有限公司”的品牌路就注定不平坦。
“恒瑞运勃是什么意思?我被问过好多次了。”老吴一脸无奈,“恒代表永恒,瑞代表祥瑞,运勃代表运气勃发。都是吉祥的含义。”但这个名字和养猪场谈不上什么内在联系。
农业品牌专家表示,大多数农业企业在品牌形象塑造方面远达不到市场要求,品牌外在标识的辨识度、认知度、易记性方面严重不足。问题体现在“恒瑞运勃”身上,缺少专业策划仅仅是表面原因,更深层的原因是企业初创时没有品牌意识,缺少规划。当然对老吴这样的企业主来说,也无法苛求更多。
缺少品牌规划给吴方军带来了更大麻烦。“随着企业逐步壮大,我也越来越发现‘恒瑞运勃’不符合推广需要,就盘算着启用新的品牌——‘善众’,含义是‘善行天下,众食无忧’,与生态年猪的健康理念相符。我很喜欢这个名号。”
于是,2014年4月,吴方军通过商标代理公司,向商标局递交了“善众”商标注册申请,9月份接到受理通知。
自“善众”的创意成型之日起,吴方军就把精力投入到“善众”品牌的打造之中,对外宣传的企业名、广告词,包括老吴各个社交账号的用户名,都冠以“善众”字样。消费者对“善众”越来越认可,取得了不错的市场反响,老吴的信心更足了。谁知2015年1月,老吴经问询后得知,“善众”商标申请未通过。因为养殖行业已有人注册了“众善”商标,不符合《商标法》对同行业商标相似度的有关要求。
至此为止,“善众”夭折。为什么不能等商标注册下来再做宣传推广?一方面,在市场摸爬滚打多年的经验告诉吴方军,商机不等人。“市场经济下,一家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有多长?2.5年。公司对品牌有强烈的渴望,所以想法一成熟,就立即付诸了行动。”
另一方面,出身基层的小微农业企业主大都不懂政策,不了解行政运作流程,只能完全依靠代理机构。“递交申请前我也咨询过,当时代理公司说通过检索了,注册没有问题。”老吴颇为委屈。
“咱们农业管理部门能不能与工商部门协调,给农业企业品牌注册开辟绿色通道,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加快申请进度?因为农业企业与工业企业不一样,农业企业大都是先做出产品,市场认可之后再考虑打品牌的。”老吴说。
漫漫品牌路上,如何走出“先产品,后品牌”的困境?吴方军在等待,小农企们在等待……
崔明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