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法】
打造生态观光农业园
“看到‘上海水源二级保护区’的牌子说明不远了,等下还会看到‘生态观光农业园’的牌子。现在大门还没有完全造好,以后到那里指示就清晰了。”穿过一片小树林,眼前的景致豁然开朗,成片的池塘倒映着蓝天白云,池塘边的钓鱼台上坐着几位垂钓爱好者,神态自若地等待着鱼儿上钩。紧临长江口的这块宝地,空气格外清新。宝山区农委农林办主任吴华告诉记者,沪宝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正在全面升级打造生态农业观光园。
合作社负责人季锡刚向记者介绍,在硬件设施上,他们将新开辟一个区域建成规范化的生态停车场,以方便更多游客、垂钓爱好者停车;此外,将在沿路增加指示牌,建造标识醒目的农业园入口,便于游客寻找;提升原有餐厅与住宿的环境等。但更多的是在软件上的改造,比如百果园的打造主要是为了丰富合作社不同季节的游玩内容,让合作社不仅仅是在品蟹季节,一年四季都可以吸引游客。
其中,最先打造完成的草莓园已小有名气。记者采访当天,就陆续有游客前来购买。走进草莓园,几乎每一个大棚门口都贴有“草莓生产安全告知书”,“我们的草莓是可以摘下来直接吃的”。季锡刚告诉记者,合作社对草莓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有严密的把控。
为了减少杀虫剂的使用,合作社根据昆虫趋光的特性,主要使用黏性黄板防虫。偶尔使用低毒杀虫剂,也会严格控制用量,保证草莓上市时安全无毒无害。“一般情况下很少用药,以早期预防为主。我们的草莓都是自己养的蜜蜂授粉的,如果有毒,蜜蜂最先遭殃。”
草莓园的建成,在每年的12月到次年的5月为合作社增添了人气,也让举家前来游玩的游客多了一个选择。
如今,合作社打造的生态农业观光园已颇具雏形。在那里,不仅可以垂钓、可以摘草莓也可以品尝地道、新鲜的农家菜。“职工之家”作为合作社的餐厅,农家菜的原材料大多是合作社的自有农产品。除了池塘的河鱼以及大闸蟹,合作社每年还养殖50余头白山羊、50余头黑毛猪和600多只土鸡,连蔬菜、大米都自己种植,保证产品品质。
【品质】
连获三年“金蟹奖”
合作社紧靠长江边,地处上海水源二级保护区,养殖于此的大闸蟹享尽了生态“地利”之优。
尽管水源优质,合作社仍专辟了50亩池塘作为净化池,汲取长江水后,通过自然沉淀以及水草净化,去除了有害物质后再引入河蟹养殖池,以保证大闸蟹生长环境天然无污染。仅仅是种植在蟹池的水草,就有不少讲究。“伊乐藻主要在冬季种植,因为它怕热不怕冷,而且适合蟹苗的生存环境。轮叶黑藻则从4月起开始种植,它耐高温,可以净化水质,也可以作为成蟹的食物。除了这些水草外,还种植了部分枯草。” 季锡刚耐心地解释着不同水草的作用,他还告诉记者,为了净化水质,仅仅靠水草是不够的,合作社还拥有自己的实验室,除了日常监测池塘水质,还自己培养了具有净化、平衡水质作用的EM菌。“EM菌在市场上售价较高,一般合作社考虑到成本,很少会用。但这确实对水质改善有作用,对蟹有好处,我们自己培养,成本低很多。”
能够连续三年荣获“金蟹奖”,仅仅靠水质是不够的,蟹的品种好坏更是关键。据季锡刚介绍,他们的大闸蟹从蟹苗开始就自己培养。公蟹是经过专业人士精心挑选的,母蟹则是从长江口捕捞的野生蟹。不同于其他大闸蟹,金爪、黄毛、青壳、白肚的长江口大闸蟹的绒螯和脚爪明显比其他大闸蟹更修长、敏捷,肉质甜嫩鲜美,被业内专家称为肥、大、腥、鲜、甜皆备的“五星级”大闸蟹。
在饵料的选择上,除了一般养殖场常用的螺蛳、水草、小鱼等荤食外,合作社还添加了玉米、紫山芋等带有甜味及天然色素的素食,让大闸蟹增色增味,口感也更佳。
【瓶颈】
品质拉高生产成本
为了追求大闸蟹的品质,合作社在蟹苗投入时严格控制数量。其他养殖塘通常一亩池塘投入1500只蟹苗,沪宝合作社只投入500至600只,减少养殖密度,保证大闸蟹的生存环境。
“2013年由于养殖密度更低,因而养殖出来的大蟹都很壮实。”季锡刚告诉记者,合作社去年捕捞的大闸蟹,最大的母蟹每只重量约有5.5两。最大的公蟹则有8.5两,平均质量也达到5两左右。品质高的背后是减少产量,这样一来生产成本也就相应增高,售价也同比增高。但2014年大闸蟹产量普遍较高,售价相对往年则便宜不少,使得沪宝大闸蟹在价格上少了优势。
“我们也很犹豫,到底是继续减少养殖密度,维持高品质,还是顺应市场需求,提高产量,降低售价。毕竟价格高的产品市场风险也更大。”除了售价原因,长江口的良好生态环境虽然对大闸蟹质量是一种保证,但同时吸引了大量白鹭等鸟类天敌前来捕食合作社养殖的鱼虾,蜕壳时期的大闸蟹也常常遭到鸟类啄食。
目前除了在池塘中种植水花生草供螃蟹躲藏外,合作社也时常放鞭炮驱逐,但效果并不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