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诊断特征】
番茄青枯病的症状主要表现在成株期叶片和茎。
叶片表现为,初时顶部新叶萎蔫下垂,后下部叶片发展产生凋菱,接下来才是中部叶片产生凋萎;发病后叶片色泽较淡,呈青枯状。发病初时植株叶片白天出现萎蔫,傍晚以后恢复正常;后很快扩展至整株萎蔫,并不再恢复而死亡。
茎表现为,产生初为水浸状斑点,扩大后呈褐色1~2厘米斑块,病茎中下部表皮粗糙,常产生不定根。剖开病茎,病茎维管束变褐,横切后用手挤压可见乳白色黏液渗出,这是青枯病的典型症状。
【发生规律】
病原细菌主要随病株残余组织遗留在田间越冬,在土壤的病残体上营腐生生活能存活14个月以上。在环境条件适宜时,病菌主要借雨水反溅和灌溉水传播,也可通过农事操作、家畜等传播途径,从寄主的根部或茎基部的伤口侵入,侵入后在维管束内繁殖,向上部蔓延扩展,使维管束变褐腐烂,茎、叶因缺乏水分的正常供应而产生萎蔫。
病菌喜高温高湿的环境,适宜发病的温度范围20~38℃,最适发病环境土壤温度为25℃左右,土壤PH6.6,最适感病的生育期在番茄结果中后期。发病潜育期5~20天。
上海、苏浙地区番茄青枯病的主要发病盛期在5~10月。年度间梅雨期间多雨或夏秋高温多雨的年份发病重;田块间连作地、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质偏酸的田块发病较重;引发病症表现的天气条件为大雨或连阴雨后骤然放晴,气温迅速升高,田间湿度大,发病现象会成片出现。
【防治措施】
(1)实行轮作:发病严重地块,提倡与非茄科作物轮作4~5年,与水稻轮作效果最好,可减少田间病菌来源。
(2)加强田间管理:选高燥地,适时早播,提倡营养钵育苗,减少根系伤害,高畦深沟,合理密植,雨后及时开沟排水,防止积水,适当增施氮肥和钾肥,注意中耕技术和调节土壤酸度,及时打去病老叶,增加田间通风透光。
(3)清洁田园:及时拔除病株,病穴灌注2%福尔马林液或20%石灰水消毒。收获后清除病残体,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深翻土壤,加速病残体的腐烂分解。
(4)化学防治:在发病初期开始浇根,每隔7~10天用药1次,每株浇药液200~250克,连续1~2次,重病田视病情发展,必要时还要增加用药次数。(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