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李于伯 徐茜
本报讯 在金山区朱泾镇西林街244号弄堂里,76岁的屠时杰老伯没有因为最近的多雨天气影响到自己的心情,反而比之前更加开朗了。因为,在居委会干部的帮助下,他的一块心病不久前被消除了。
屠老伯居住的244号弄堂,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建造的私房,房屋污水管道破损严重,一逢雨水天气,夹杂着粪便的污水四处横溢,恶臭难闻。“影响出行不说,散发出来的味道让人在家里也坐不住。”
7月初,屠老伯到西林居委会反映了污水管破损一事,居委会干部立即“接诊”,将此事记录在民情日记里,并迅速向镇相关部门“转诊”……到了月底,244号弄堂污水纳管改造工程就顺利完工,困扰居民多年的污水漫溢难题得到破解。“管道更换后,污水横溢现象再也没有发生,附近居民都竖起了大拇指。”屠老伯说。
“做群众工作,要从心出发、由爱开始……”自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朱泾镇积极探索新形势下联系服务群众的新路子,通过“接好门诊、看好急诊、及时出诊、定时巡诊、技术会诊、迅速转诊”的“六诊”工作法,在日常服务中主动梳理群众需求,主动解决群众难题,主动弥补工作疏漏,让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使干部作风得到转变,党群关系更加密切。
所谓“接好门诊”,是指在各村、居新建“群众工作服务站”,为广大群众提供“一站式”服务,全年无休。这一模式打破了原来镇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为居民办事的单一性和局限性,也突破了基层村居条线工作各自为战的传统模式。以民主村群众工作服务站为例,2013年以来该服务站共接待群众3000余人次。如今,村级群众工作服务站已在朱泾镇实现了全覆盖,“一站式”服务让村民足不出村,就可以享受到各种服务。
“看好急诊”是指对于各类突发事件,朱泾镇要求相关部门和有关方面快速及时应对,“谁主管,谁负责”,实行首单负责制,一管到底,及时化解邻里矛盾纠纷。但有些矛盾和难题,坐等群众上门远远不够,还需要党员干部及时走出去,与百姓面对面沟通,心与心交流,这就要求党员干部做到“及时出诊”。
“定时巡诊”要求每位村干部每周巡查不少于两次、每月巡查不少于8次;居民区则实行二维码“电子走访”,及时了解诉求、记录民情、化解难题;面对一时难以解决的复杂问题,各村居邀请相关部门的条线工作人员或是有关专家一起坐下来“技术会诊”,协商合力解决,提升服务群众工作能力;有些涉及面广的棘手问题,光靠基层村居或某一个部门的力量,往往很难解决。因此,必须及时联系相关职能部门,或者快速对接区、镇党代表,及时寻求上级部门的支援“迅速转诊”,谋求联动解决。
“六诊”工作法既独立存在,在实践中又相辅相成。朱泾镇万枫公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尽管路况一直在变好,但“亮灯”始终是村民们心中的一大期盼。在去年底朱泾镇开展的“走基层、访群众、听意见”活动中,群众呼声最多的便是这“路灯”问题。朱泾镇党委、镇政府高度重视,经过多部门“技术会诊”,最后确定由万联村村委会和镇城镇建设服务中心牵头解决。今年5月1日晚,万枫公路亮起了132盏路灯,把往日黑漆漆的村路照得通明。
“离群众越近,离基层越近,离真理就越近。”在朱泾镇党委书记蒋永华看来,“六诊”工作法实现了“干部下楼一小步,与群众距离拉近一大步”、“干群面对面,作风转变在眼前”、“群众只要动动嘴,干部愿意跑断腿”等承诺,用心赢得民众理解和支持,在全镇逐步营造出了“人和、心齐、劲足”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