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张晋洲
一早,松江区新浜镇文华村63岁的村民吴根弟步行到村里的民生服务站,赶在月底前把这个月的电费交了。说起今年3月设立的民生服务站,吴根弟高兴地说,全村800多户村民交水电费,再也不用跑到几公里外的镇上去了,“这可省了不少事”。
今年以来,类似文华村设立民生服务站的小创新、小做法,在新浜镇不断涌现。
走近群众,家里就是民情接待点
前不久,胡家埭村村民来到设在党员徐培生家的民情接待点反映,“松亭园艺场内的蔬菜残留物没有得到妥善处理”。村干部详细记录了村民反映的情况,并承诺将尽快落实人员予以解决。从过去反映诉求的渠道不畅通,到现在村民乐于向村干部提意见,这个转变得益于胡家埭村在倾听百姓诉求上的创新举措。今年,胡家埭村在全村设置了三处位于老党员、村民家中的民情接待点,变被动接访为主动下访。
在黄家埭村,每周六上午9点,村干部和一名镇党代表、人大代表在村民活动室值班,听取村民的意见和建议。和村民面对面,不仅要听民声,更要解民忧。有村民反映黄家埭路存在交通安全隐患,好几个村民在路口发生交通事故,村干部立即联系有关部门,在路口安装了减速带;有村民反映由于地势低洼,下暴雨时沟渠堵塞,导致排水不畅,村干部立即组织人手,疏通了排水沟。前后10次接待,村干部们收集了12条意见和建议,其中4条已得到解决。
只有走近,才能贴近。新浜镇的“5522群众工作法”包括“五访五问”和“二进二服务”。其中,“五访”包括走访老党员、老干部、上访户、矛盾纠纷户和老弱病残户,在走访中做到问好、问需、问急、问难和问策。“二进二服务”则是进家庭,服务群众;进企业,服务经济。“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基层干部把准群众需求的脉,及时回应和对接群众的诉求。”新浜镇有关负责人表示。
服务群众,基层干部能力提升
“年轻干部做群众工作的能力缺乏”、“老干部对工作存在畏难情绪,得过且过”,这是以往村民们对基层干部的普遍抱怨。在“5522群众工作法“的实践中,不仅村民得到了实惠,一些基层干部更是提升了为民服务的能力。
42岁的文华村主任助理张震,是新浜镇首批“民警进村居、园区”任职的警官。在这个“新岗位”上,张震特别“接地气”:每周和“块长”开沟通会,再把村民的想法向村委会反映。一次,村里一批“4050”人员集体向他提出诉求,想找份工作补贴家用。这些村民有的身患疾病,有的靠低保为生,这让张震下定决心要“帮一把”。凭借自己曾在镇工业区担任社区民警的“资源优势”,张震一家家走访企业,最终成功推荐十多名村民上岗。
到群众中去提升基层干部的能力。眼下,新浜镇来自各村居、企事业单位的27名后备干部也陆续“下沉”至服务群众的第一线,在信访窗口挂职锻炼。作为首批“信访挂职”的年轻干部,邵津津颇有感触:“在窗口接听的每一个电话、接待的每一批来访、参与的每一次调解,都能够原汁原味地了解到群众的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