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庙镇鸽龙村翠冠梨种植大户董建忠,对于崇明中西部地区的林果种植户而言,几乎无人不晓。是他率先引进种植成功翠冠梨;又是他示范引导,使农民切身感受到依靠科技才能脱贫致富的道理;更是他的执著与胆略,造就了当地特色产业的形成。
认准方向 说干就干
董建忠曾是一名油漆工,18岁起一做就是10年,但他不愿这样做到老。于是,他当起了农民。1999年,他回到鸽龙村承包20亩土地,栽下2000株翠冠梨树。这一新品种,是他几经外出考察取经寻觅的经济作物。种完后,董建忠有点担心:自己是不是太冲动了?这么多果树,自己不懂种植技术,如果长出来卖不掉,怎么办?赔本可就麻烦了,辛辛苦苦干了10年的油漆钱可要打水漂了。后来转念一想,钱都投进去了,只要自己肯吃苦、多学习,别人能种好,自己也能行。
凭着他一腔热情和干劲,他的梨园在2002年开始正式产果,但由于当时技术不精,长出来的翠冠梨“个头”比较小,“卖相”不好,产量又低,基本上没有销路,或是自己吃,或是送给亲戚朋友尝尝鲜。董建忠心想:这样下去,真要血本无归了。
学习技术 孜孜不倦
不经风雨,长不成大树;不受百炼,难以成钢!经历了第一次亏损的董建忠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搞农业光有胆量也是不行的,技术才是关键。于是,他除了向书本自学翠冠梨生产管理技术外,还时常跑到县林业站向专家请教实际种植中遇到的问题。后来专业农民培训项目的出现,让他欣喜万分,使他有机会学习更系统、更全面、更先进的技术。每次上课,他都带着很多问题来,还经常把老师请到自己的果园现场指导。没多久,他就认识到果园的品种搭配和整枝修剪是影响产量和效益的两大根本原因。他既喜且忧,喜的是自己找到了原因,可以想办法解决;忧的是解决这些问题要伤筋动骨,改造整个果园,可能会影响当年的产量。而且,头痛的是不知该如何下手。为此,他又带着问题请教市、县果树种植专家,通过多次的现场会诊,果园整改方案正式出炉。董建忠如获至宝,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都按方案进行,从不马虎。不出两年,他的果园就面目一新,不仅全面恢复到了正常年份的产量,而且树势和果实品质均有了明显提升,大小年也没有了,管理也更加规范省力了。尤其是通过合理布局、品种改良和科学的授粉技术的应用,使得整个果园的经济效益翻了一倍多。这让董建忠激动不已,也让他尝到了科技种植的甜头。
提高品质 拓宽销路
有了技术和经验的董建忠并没有就此满足,他想继续通过学习,种出更好吃的梨。他在摸索出如何实现连年优质丰产稳产的基础上,开始试验应用果实套袋,通过在果园株行间选留原生杂草,或种植绿肥作物等途径,改善果园的土壤和果树的生态环境,并全面配合市、县科研人员开展各种科学试验,提高翠冠梨品质。自2006年起,在镇里组织开展的生梨品质评比中,他的产品一直名列前茅。今年,他种植的翠冠梨在上海果品商业行业协会组织的梨品质评比中荣获了银奖。
“我种的梨和别人家的有所不同,树形好、产量高,果型大、品相好,甜度高,畸形果少。”董建忠向记者说,“记得去年,我的一个朋友买了几箱翠冠梨送给他启东的亲戚,没几天,那个启东亲戚通过翠冠梨箱子上的电话联系我,说再买几箱生梨,启东买不到这么好吃的梨。还有一次,我接到一个上海口音的电话说要过来买梨,但当时我自己种植的梨已经卖完了,带他到了村里另外一个种植户那买了梨,后来那个上海人说这个梨和原来的吃口不一样,是不是你家的梨啊。他这么一问,我就告诉了他实情。”梨的品质好了,销路也就上去了,效益也就好了。董建忠算了一笔账:今年自己种了50亩翠冠梨,按每亩产4000斤,每斤销售价4元计算,扣除成本,今年的净收入可达15万元以上。这不仅比油漆工的收入多了很多,而且职业形象也体面了许多。
示范辐射 共同致富
科技改变人的思维,也改变人的生活。种梨如此,发展农村经济同样是这个理。有了科学的理念做支撑,只有初中文化的他凭着对农业的热爱,在自己土生土长的家乡闯出了一条致富路。他想,自己作为科技示范户,要辐射带动周边的农户共同致富。为此,他毫无保留地向周边梨农传授栽培技术,还引导鼓励有意向的农民开展梨树生产,他不但在技术上加以指导,还在销路上给予帮助。通过他的引领与帮助,现在鸽龙村有30家左右的农户种植了翠冠梨,而且几乎个个都是种植能手,从施肥、用药、防治再到疏果、保果,他们心里都有一套科学的管理方法。
董建忠不仅带富了周边农民,带活了一方经济,也使他获得了莫大的荣誉,连续多年被评为市、县优秀科技示范户。面对成绩和荣誉,董建忠并没有陶醉和懈怠。他说:“我才40出头,未来的路还很长。虽然经过十多年的学习实践,翠冠梨种植技术也日趋成熟,果园连年丰收,但果树生产仍存在以产量求效益,采收后的分级、包装等跟不上,以及高档果品少等问题,因此利润空间依然存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优质果品和新奇品种一定是消费市场的宠儿。”当被问及今后的打算时,董建忠淡定而幽默地说:“我还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