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规律】 病原菌以种子带菌或病株残余组织遗留在田间越冬。播种带菌的种子,幼苗期即可染病。病菌在干燥的残余组织内可长期成活.并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田间发病后,病原细菌通过雨水反溅、雨露或保护地棚内浇水等传染途径,在植株表面具水滴或水膜的条件下,从植株自然气孔或伤口侵入,在寄主的薄壁组织细胞间隙繁殖蔓延,破坏寄主细胞并进入细胞内,在田间进行多次重复再侵染,加重危害。
病菌喜温暖潮湿的环境,适宜发病的温度范围18~28℃,最适发病环境温度为20~25℃,相对湿度90%以上,最适感病生育期为育苗末期至定植坐果前后。发病潜育期7~15天。15℃以下、30℃以上基本不发病,病菌生长发育最适温度27~30℃。
上海地区目前只偶有零星发生,主要发病盛期在春季3~5月。发病的年份多为早春温度偏高、多雨,保护地处在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浇水使用河道污水、关棚时间过长等因素造成。适宜发病的温度为20~25℃,相对湿度95%以上。植株叶面有结露水滴,是导致发病的重要条件。另外棚边缘的植株易受强风雨打造成伤口而发病重。管理粗放,浇水多,排水不良,雨后积水,肥料不足或偏施氮肥,会加重病害发生。
【防治措施】
(1)选种与种子消毒:从无病留种株上采收种子,选用无病种子。引进商品种子在播前用新植霉素200×10-6浸种2~3小时;用100万单位硫酸链霉素或氯霉素500倍液浸3~5小时后用清水冲洗8~10分钟,然后播种;或用种子重量1.5%的漂白粉,加少量水与种子拌匀后放入容器中密闭消毒16—18小时,清洗后播种;也可用55℃温汤浸种10分钟后移入冷水中冷却,捞出晾干后催芽播种。
(2)茬口轮作:重发病田块提倡与其他作物实行2~3年轮作,以减少田间病菌来源。
(3)加强田间管理:开好排水沟系以降低地下水位,合理密植,适时开棚通风换气降低棚内湿度,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性,浇水要用清洁的水源。
(4)清洁田园:发病初期及时整枝打权,摘除病叶、老叶,收获后清洁田园,清除病残体,并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减少再侵染菌源。
(5)化学防治:在发病初期开始喷药,每隔7~10天喷药1次,连续防治2~3次。
绿色防治用药:可选20%噻菌铜悬浮剂(龙克菌)300~400倍液(666.6平方用量240~300克);6%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300~400倍液(666.6平方米用量240~300克);72%新植霉素粉剂3000~4000倍液(666.6平方米用量25~30克);72%农用硫酸链霉素水溶性粉剂3000~4000倍液(666.6平方米用量25~30克);77%硫酸铜可湿性粉剂(可杀得)700倍液(666.6平方米用量130克)等喷雾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