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5:新主体·解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3年11月14日 星期四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积极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
   日前,农业部党组成员、总经济师杨绍品一行实地考察了宁夏、甘肃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实施情况。杨绍品指出,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实施以来,宁夏、甘肃的项目取得明显成效。项目通过财政以奖代补的方式,起到了增加供给、均衡上市、稳定价格、提高质量、保证加工、促进增收的重要作用。下一步,要增加项目资金规模和扩大实施区域,让这项好政策惠及更多农民,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推动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杨绍品深入宁夏灵武、盐池、中宁、西吉等地,察看枸杞烘干房、马铃薯储藏窑等设施,与基层农业部门、技术人员和农民进行深入交流。当地农民说,过去没有好的条件,辛辛苦苦种出来的马铃薯一时卖不掉,只好把一部分放在简陋的土窑里,发生大量的腐烂和生芽,损失浪费达20%以上。现在国家支持建了科学实用的砖窑,可以减少损失15%以上,还提高了品质。杨绍品说,老百姓说这项目好,好就好在增收上,在西北贫困地区,实施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更有意义。

  通过深入了解甘肃各地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的做法和经验,杨绍品指出,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抓住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最关键、最薄弱、最迫切的初加工环节,把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同时,注重制度顶层设计,采取先建后补、两次公示、信息化管理等方式,强化监督检查,确保项目顺利实施。针对目前由于项目资金规模小、建库指标有限,各地出现“一库难求”的情况,他强调,下一步农业部门要积极与财政部门沟通,争取增加项目资金规模,扩大实施区域,拓展补助环节,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惠及更多农民,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推动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中农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沪郊经济
   第A04版:专题报道
   第A05版:党建之窗
   第A06版:科教文卫
   第A07版:浦东天地
   第A08版:城镇建设
   第B01版:三农实用周刊
   第B02版:上海三农服务热线
   第B03版:新主体
   第B04版:新主体·借鉴
   第B05版:新主体·解读
   第B06版:新主体·各地
   第B07版:农技推广
   第B08版:畜牧兽医
“家庭农场”见实效需破解三大难题
我国首个国家级花卉市场落户昆明
积极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
[选载·经营管理]
东方城乡报新主体·解读B05积极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 2013-11-14 2 2013年11月14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