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看多了也不是完全没有副作用,那就是容易让人不切实际。
●前一阵,展览中心举办了第十届上海书展,作为书迷的我,自然免不了要去凑热闹,而且,这次还不光是我一个人去,是我们一家三口举家出动!的确,我与书展有着不解之缘,早在2004年举办第一届,我就去参加了。这么些年过去,一年一次的逛书展,已经融入了自己的生活,成为每年必做的几件事之一了。最初去逛书展,我还看重“斩获”多少,但多年下来,想法发生了变化,渐渐觉得每次能买到多少数量的书是次要的了,更享受的,似乎是挑书选书的过程,以及看如许多同道粉丝一起为书着迷的“痴样”。
都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于我而言,书岂止是阶梯,它更是扭转我人生航向的舵盘,引渡我走出泥淖的明灯!上世纪70年代,社会上夫妻离异还是件稀罕事,很少发生,而长在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在别人的眼中几乎是异类。自懂事起,我渐渐地觉察到自己与周围小伙伴们的不同,从认识我的人的眼光和语气中可以看出,我应该是个要被怜悯同情的孩子,我没理由还能抬得起头。每当老师发下履历表,填到“父亲”一栏时,我都得偷偷摸摸抖抖索索地写下与同学不一样的两个字——“离婚”。虽然同处一座城市里,但自打五岁后,我再也没有见到过那个有着父亲头衔的男人,记忆里他与我和母亲间唯一的联络,就是按法院判给的每月10元钱“抚养费”。就是这10元钱,也截止于我18周岁。而我随母亲在外婆家住的这20多年里,也不省心。那片有着百年历史的老屋群落,生活着浮沉于贫困线上下的人们。老弄堂里五色杂陈,有各种各样的圈子,但就是没有一个读书认字的圈。很不幸,与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屋檐下的表兄,比我年长15岁,身兼几个“圈子”的骨干,以至于我们这个由我、母亲、外婆、姨妈、姨父组成的大家庭,被搅得鸡犬不宁。后来我读古龙的小说《绝代双骄》,看到从小被扔到恶人谷的小鱼儿,在“十大恶人”的培养熏陶下长大,学会了种种整蛊害人的本领。小鱼儿最终没有堕落为邪,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大侠燕南天现实世界和精神境界的双重引领。我没有盼来某位侠士的义举搭救,搭救我突出重围的,是及时出现的那些书们。
上世纪70年代,物质条件匮乏,市面上压根没有电脑、手机的影子,连电视都没有走进普通人家,人们可选择的娱乐活动很少,何况我们这种单亲家庭。童年时代的我,也就是在喂饱肚子、穿暖衣服后,去找一些既能少花钱省开销,又不“违法乱纪”的事情去打发时间,排遣无聊。自然而然地,我把眼光放到了书本上,跑书店成为我闲暇时最重要的去处。当时连环画很风行,尤其受孩子们的喜欢,以至于它有个别名——“小人书”。我当然也爱小人书,不仅爱看,而且还爱收集,这成为我后来走上爱书旅程的第一步。虽然家境不宽裕,但我还是想方设法把母亲给的零用钱攒下来去买小人书。也许,我还是该谢谢那个曾经做过我三四年父亲的男人,至少,当年他每月汇来的10元“份子钱”,其中有一部分被我买了小人书。儿时买的这些连环画册,今天看来内容简单,印刷装帧粗糙。然而就是它们,给了我最初的是非善恶观,尽管肤浅,但却是重要的第一口精神乳汁。半懂不懂的意识中,我知道了除老屋老弄堂外还有一个广阔的世界,人活着除了天天打牌吵闹外,还有许多更有意思的事。
●从上小学开始,只要一有空,我就会长途跋涉去采购小人书。为了买到一本《三国演义》或《水浒传》,我会从北站附近的家里出发,往返几公里,独自去南京路、豫园的书店,甚至静安寺、南京西路的少儿书店。我通常都是不乘公交车全程步行的,目的就是省下几分几角钱,好多买一本书。盛夏酷暑的时候,我在街上走得汗流浃背,也舍不得买支冰棍解渴。走啊走,走得脚跟脚尖起泡,腰酸背痛,但是,当我终于到达书店,在书架上看到一本“意中书”,马上就会感到疲劳全消,捧着书一路高兴回家。在无数次买小人书的经历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当属念初二时“六一儿童节”那一回。当天,我兴冲冲地赶到南京东路书店,挑了好几本连环画出门。刚走到书店外面的九江路,就被迎面而来的几个混混拦住,其中一个猛地夺走了我手里的书,转身就跑。那是我舍不得吃舍不得玩,攒了好几个月才换来的宝贝啊!我哭着追出大老远,但最终还是眼睁睁地看着那伙人没了影子。被抢的一沓小人书中,其中有一本我至今还记得它的名字——《倒长的树》。《倒长的树》被抢了,但我爱书、看书的志趣并没有被夺走,而且,我最终也没有像抢走的这本书的书名那样,“倒长”为一个扭曲者,我凭着从书里看到的知识,学到的本领,成长为一个活得有尊严的人。
经过多年的收集,我拥有了一千七百多册连环画,它们成为我童年留下来的一笔财富。现在,“小人书”市场已然式微,书店里难觅踪影,我攒藏的那些“小书”便显得更加珍贵。每次回老屋,我总爱沿梯爬上三层阁楼,拧亮白炽灯,开启三口大铁箱,面对箱内排列得整整齐齐的一千多册“小人书”席地而坐,信手取出一摞来在灯下浏览翻阅——看三英战吕布,看福尔摩斯探索,看铁道游击队歼敌……这密密麻麻的上千本“小书”,将我家的阁楼筑成了一个精神宝库,让我流连,让我回味。每当我翻阅这些矫小玲珑的“颜如玉”时,思绪就会“穿越”到三十年前,想起无数围绕着小人书而演绎过的往事,或苦或甜,历历在目。
等到稍微长大点,我不满足于只看小人书,开始读起了厚厚的成人书。从小学两年级起,我相继读完了全本的《西游记》、《封神演义》、《三国演义》等许多古典小说,小说中的那些半文半白,层出不穷的冷僻字,都是我自己查字典,做笔记看会读懂的。一方面受经济条件限制,另一方面也由于冲着库藏更为丰富的缘故,我从以前的爱跑书店买连环画,渐渐地转为了去图书馆看书,我成为了虹口区、闸北区、黄浦区等多家区级图书馆的常客。我阅读的范围很广,文史哲、传记、旅游、地理、科普等题材的书籍,都爱读,借着这些“千里眼”、“顺风耳”,我学到了好多东西,眼界和心胸也开阔了许多。因为有了书们的陪伴,我的青少年时代变得不那么地寂寞和孤独了。就这样,我爱上了书,它深深地走进了我的心底,成为我不可或缺的朋友,从一本本的好书中,我不仅学到了知识,还汲取到了精神力量,懂得了为人处世的道理。我也借着书们的力量,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我以技校学历,自学考出了大学文凭,又以一无所有的草根身份,从基层擢升到企业的办公室岗位,负责宣传工作。我业余精研文学,勤练文笔,当同龄人泡酒吧喝咖啡,我则在深夜啃泡面背书、写稿件。天道酬勤,20年的艰辛文字跋涉,我“战果累累”:上千篇作品发表于全国报刊上,在传统和网络媒体举办的征文中屡获奖项,自身的价值一再得以证实。
●因为爱书看书,等到了青春期做梦的时候,我对未来另一半就预设了一个条件:她可以长相平平,工作平平、家境平平,但一定也要喜欢看书,因为看书的女孩内心总是细腻丰富的,也是知性温和的,那我们就永远都有共同语言可谈,直到白发苍苍的时候都不会无聊寂寞。正是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我遇到了苏儿,并和她爱上了。
说起来有点浪漫,当初我和苏儿第一次见面的地点,是在有名的前南京东路新华书店门口。那时我们年轻,还特文艺,为了这次期待已久的约会,还玩了点类似“接头暗号”的小神秘:两人手里各拿一本《简爱》。我们事先在网上约定,第一眼看对了,就上前招呼,有一个没感觉的,卷起书掉头走人。素昧平生的我们,就用书做初相识时的道具,有些俗,但也理所当然,因为书是我俩的共同爱好,是我们见面前最多最热的谈资,关键时刻请它来做一个媒,想必它也是会乐意的。我们相见的结果,是出乎意料的好,两人越聊越投机,一路顺风地从书友发展为了恋人和爱人。
前面说了爱书看书的诸多好处,但是,书看多了也不是完全没有副作用,那就是容易让人不切实际。我和苏儿就因为长期沉浸在书海里,被染上了副作用,活在由书中情境和自己遐想出来的空间里,疏忘了现实生活里的柴米油盐等种种琐屑,这一问题在我们结婚后不久冒了出来。
2004年年中,我和苏儿新婚半年。蜜月过后,生活中鸡毛蒜皮事开始困扰我们,诸如每天晚饭哪里落实,衣物谁洗晒,星期天家务谁来做等等,这些事情,是我们以前都没有考虑过的——你看哪本爱情小说里的男女主人公,会为了家务、买菜烧饭犯愁,又有哪个章节会写到这些?原本恩爱的我俩开始拌嘴,矛盾不断,越积越深。最终,她怒气冲冲地撂下一句:“我回娘家了!”摔门而去。连续数天,我打电话、发短信,不是被摁掉就是没回音。不得不三顾她娘家负荆请罪,可说尽好话也没用,看来娘子她是铁了心要和我闹决裂了。
呆在空荡荡的新房里孤寂无聊,对着墙上的合影暗自神伤。就在这时,我从电视里看到了上海展览中心举办第一届书展的新闻,我便选了周末去散心。在层峦叠嶂般的书架前,我踱着看着,随手捧起本散发着油墨香的文集,不经意地扫视了一眼周围,这“一眼”之下,我蓦然发现了个熟悉的身影!(书中自有颜如玉?)这瞬间,那句烂熟的话电光石火般打亮了我的心头:“于万千人中遇见了想要遇见的人!”是周遭弥漫的书香融化了她的坚冰?还是层层叠叠的书架令她想起了当初我们书肆前的初相遇?两周没见,她瘦了,憔悴了。两人心头最柔软的部分在此刻被轻轻地拂动。再一次,在书的见证下,我和妻子找回了爱。
●就此,上海书展定格给了我们美好印象。从2004年起的每年8月,它成为我家的一项“传统活动”,书展年年办,我和妻子就年年去年年看,唯一缺席的一次,是2008年那回,原因有二:一是当年妻子怀孕了,行动不便。平生第一次,我们一致认为除了买书看书外,生活中还有更要紧的事,那就是保存有生力量,为培育新一代小书迷而养精蓄锐。第二还是因为对书展远在虹桥地区举办有些畏而却步。记得书展移址到世贸商城的那一年,我们冒着酷暑顶着烈日从浦东赶去,倒腾几辆车,长途往返,累得够呛,选书挑书的劲头所剩无几。出于这两个原因,2008年的8月,我们只能隔着浦江,隔着电视屏幕,通过新闻来了解书展的动态,望梅止渴渴更渴,心头颇多遗憾。2008年让我们读书人备感遗憾的还有:万物欣欣向荣的春天,却传来了南京东路书店难以为继关门的“噩耗”。要知道我们对南东书店是很有感情的,每次约会逛南京路,总是会拐进这个初相遇的“接头点”看看,淘淘有没有什么新书好书,如果空着手出来,就会觉得若有所失,本次约会也似乎少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而现在,这个印有我们爱的印记的所在,消失在了“中华第一街”上!好在,我们怀揣的上述双重遗憾,在第二年的书展中得到了弥补。
2009的确是个好年头,我们家新添男丁,增加了一个未来的小书迷不算,数月后,又有一个利好消息传来——今年的书展回归上海展览中心了!这不仅将给我们带来了最直接的交通便利,有望重温间隔了两年的书香,更还能重温新婚之初令我们“破镜重圆”的“福地”了!那个远去的南东书店背影,有些模糊,有些苦涩,但因为一年一度如期举办的上海书展,让我们书迷有幸躬逢盛会,而重新明艳了起来。原来啊,在这熙攘纷扰的世上,终究还是有着我们爱书人的一块心灵栖息地!妻引用了一句酸酸的古诗,说是:“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而我呢,也掉了句书袋,不过比她要达观开朗:“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也许吧,爱书、看书不能让我们小家庭致富,也不能为我们解决任何实际性的生活问题,哪怕是一个菜,一只碗,都不会因为我们读到一本好书而不用自己亲手炒,亲手洗。但是,好的书给予的是“方法论”,是引导,是提领,它能或多或少,或强或弱地告诉我们,什么是生活,生活的路该怎样走。
今年,我和妻子早早地就计划好了,带着5岁的儿子,一起去参加本年度上海书展!我们还定下一条类似“家规”的准则:从现在起,每年的暑期盛夏,我们一家三口,可以不去避暑胜地,不去海岸沙滩,但是书展,我们一定要去。这世界五光十色,太过纷纭,只有让孩子沉浸在氤氲书香中,那颗幼小的心才可得到营养滋润,我们做父母的,才能安心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