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热帖】
@公案:希望获救的两个人能站出来,这也算是对失踪者的尊重。
@一闵而笑:获救者需要担当,面对救命之恩连当面致谢的勇气都没有,又怎能有勇气面对自己的身边人。
@水心仙子:获救者离开也许是害怕承担责任,但这不能成为其逃避对施救者感谢的借口。见义勇为遭遇道德冷漠,不仅寒了家属的心,更寒了社会的心。
【编者观点】
古人言:“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何况是救命之恩!好心见义勇为,用生命换来的却是“获救者悄然离开”的冷血之语。倘若事实果真如新闻所描述那样,获救者品德和道德是何等丑陋!不禁疑问,这样的道德悲剧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值得全社会深度反思!
获救者的冷漠和无情,折射出当前社会的责任感和文明道德倒退。人们常说今天的社会是个“功利社会”,但社会和个人对功利的追逐到底到了什么程度?没有人知道答案,只知道很多东西已被功利腐蚀:包括人性、人格、道德、婚姻……利益之下,既可以恩将仇报,也可以认敌为友。为了保全私利,可以出卖良心;为了逃避责任,可以放弃道德标准。不可否认,获救者悄然离开,已深深地刺痛了救人者及旁观者的心,重创了遇难者的灵魂,敲破整个社会的道德基石。倘若救人者所换来的最终是“获救者悄然离开”的冷漠,试问还有多少人愿意在他人遇难时果断伸出援手呢?这是一个悬挂在众多有善良道德人心中的一个大大的问号!
获救者宁愿受道德铺天盖地谴责,也不愿面对现实敢于言谢,这至少说明我们的社会道德出现问题,更深层次的问题估计是怕承担陈进仁为救他们而丧命的“人情债”,也压垮了人们心中善良的道德底线。正如一位网友所说,“树立再多的道德模范,带给人们的向上作用远不及一件恶劣事情的发生在人们心中向下的负面作用大,这种负面作用会把人们心中对道德的美好期望拉入深渊。”一边是英勇热血,另一边则是悄然“隐身”,强烈的对比折射出道德水平的巨大落差。然而,见义勇为者的保障,不能仅靠“良心发现”。
“获救者悄然离开”撕开了“功利社会”营造的道德伪善,赤裸裸地暴露道德之外既有社会教育的缺陷,也有社会救助的缺位。很希望这冷漠“悄然离去”能变成勇敢的“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但愿这份希望不是文明社会的道德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