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浦东新区洋泾街道不断创新居民自治新模式,他们通过加强引导、延续品牌、梳理机制等系列举措,提升了居民区的自治管理水平,涌现出一批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优秀小区,如荣获市级“自治家园示范点”称号的泾西居委“百姓畅言堂”、荣获新区“自治家园示范点”的森洋居委“五心”俱乐部等,特别是洋泾街道凌高小区的7幢高楼顶上的7间设备辅助房,变安全隐患成如今居民自治的“屋顶花园”,居民们在这里喝茶、休闲、读书,过党组织生活很受欢迎……
化解矛盾 腾笼换鸟展新貌
多年来,凌高小区7幢大楼上的7间设备辅助房,一直被外来人员和清洁工擅自占用,环境脏乱差,不仅影响了大楼居民的正常生活,而且还存在安全和居民用水安全隐患。曾经一个晚上72只消防栓被偷走。居民对此意见很大,期待环境面貌有所改善。
为了化解矛盾,居委会通过热心小区事务的居民庄鸿祥、周葆良、王国伟等人,一起协调物业、业委与党员议事会多次商议,由业委会主持召开业主大会,收回了7幢大楼顶层的空置房。为了发挥这些空置房的作用,大家集思广益,畅所欲言,将这些空置房用作楼组自治、居民活动场所,既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让无人管理的空置房成为了党建和自治活动的“根据地”,让每幢楼的居民都有了一个议事、开展兴趣活动的场所,可谓是一举多得。
记者看到,经过装修的7间活动室窗明几净,桌椅、卫生间、书橱、宣传版一应俱全,名符其实成了居民活动议事的“屋顶花园”,激发了居民参与自治活动的热情,吸引居民纷纷走出自己的“小家”,融入小区“大家庭”。
“屋顶花园”还为凌高楼组自治锦上添花,小区事务热心人纷纷献计,从完善机制上着手,做实居民自治各项工作。他们组建了楼组自治群,每幢大楼的党员自发组建党小组,党员和楼组长共同关心本大楼;每六层楼为一个居民小组,每幢楼有四个居民小组;党员按居民小组分设为四个党员责任区,每个责任区由一名在职党员负责,协助楼组长工作。落实了党员责任人,由党员责任区作为支撑,成立楼组党员议事会。同时制定自治规则,发挥党员主体作用,拟定了议事规则和活动工作计划,本楼的活动内容,党员、居民可单独活动议事。他们还延伸议事内容,党员们讨论小区事务;居民们商量本楼组的家长里短;业主们也可向每幢大楼的业委会委员提出对本大楼设施的改造建议,经过协商动用本大楼业主的维修资金进行修缮。还可以在楼组会议上商量邻里和睦、环境卫生、公共安全等方面的矛盾和问题的解决。
“屋顶花园”作为凌高居民自治的平台,展现了其无穷的魅力,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改变了过去居民对小区事务甚至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事务不愿关心、无法关心,甚至抵触反感、牢骚满腹的情况。
如今居委会的工作变得省事省心,居民也感受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的成就感,最终建立在广泛民意基础上的决策也更易得到居民的认可与支持。同时业委会、物业的工作也更为顺畅,可谓是多方共赢。现在凌高小区吵闹纠纷少了,乱扔垃圾少了,处处活跃着志愿者的身影。居民们都说,凌高小区变漂亮了,凌高人也变“漂亮”了。
“百姓畅言堂”共谋实事工程
近年来,洋泾街道泾西居委在多项政府推行的实事工程中,通过“百姓畅言堂”,改变了以往小区“大事小事争说纷纭,解决问题困难重重”的现象,使居委会、相关部门和居民之间架起了一条畅通的渠道,人心畅了,解决问题也畅快了,参与小区事务管理的热心人也多了。
泾西小区楼道美化工程动工时,许多事情也接踵而来。“说实话,我们居委心里很怕,这个工程需要家家户户配合。要从六楼到一楼统一打管子,如果有一家不同意,就难办了。”王书记坦言。不出所料,施工的确在一户居民那里被耽搁了。原来,这户人家是一对80多岁的老夫妻。家中杂物太多,有的堆到楼道里。年复一年,在楼道里形成了一个约4平方米的杂物间。工程队挖管道,就必须移开这座“小山”,但又不能让老人将杂物从6楼全部搬到底楼去。
畅言堂反映此事后,王书记立即号召畅言堂成员一起帮忙解决问题。每个楼层站几个人,像击鼓传花一般,把杂物一点点往下运。大家从早上忙到中午,虽然累但都乐呵呵的。除了要解决个别居民的难题,监管施工质量也很重要。畅言堂知道居委会人手不够,主动提出:“政府为百姓做好事,我们也不能袖手旁观。”从工程的样板楼开始,畅言堂的张安庆老人住在这栋楼里,自然成了监管负责人。连续一个月,张老伯搁下所有家务事,一心扑在工程上。就连墙角没有刷到位、一个钉子没敲到底,他都会跑到居委会反映情况。工程结束前,畅言堂的成员们还进行了一次全面检查,对每个楼道的施工点都仔仔细细地查看一番。大家都觉得,只有工程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居民才能住得安心。“以前的工程是政府牵头、政府实施、政府维护。这次不一样,是居委会牵头,畅言堂和物业协商,让物业接收维修工作。这才是实质上的居民自治。工程是否合格,不是哪个部门说了算,是居民自己说了算。”王书记表示:“畅言堂成立后,几件实事办下来,我觉得可以信任大家!”
现在,居民家里水不漏了,油烟没了,门头有灯了,电子门铃装好了,给每家每户带来了很多实惠。房产中介带人来看房,陌生人都不禁感叹:“老小区的环境能这样好,很不容易。”楼道美化是畅言堂成立后干的头一件事。从此,泾西一村里流传着一句话:“公共楼道是客厅,屋里屋外一样亲。”
平息“会所风波”促成业委会成立
洋泾街道森洋居委会在去年十八大召开前夕,发现苗圃路600弄的业主群异常活跃,业主们在激烈讨论着会所装修的事,并自发在星期二晚上聚集。当天晚上,居委会第一时间赶到了业主聚会现场,原来业主们怀疑会所的装修并不是给业主使用,而是挪作他用,所以情绪激动地聚集在一起商量此事。
居委会在了解情况后即提出由居委会牵头召开协调会,由开发商、物业、居委会、业主参与的协调会上,开发商否认了装修为办公出租所用,业主们再次情绪激动,七嘴八舌的吵了起来,开发商竟然提前离会。眼看着会议无法进行下去,业主们还在激动中,扬言要去砸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为平息风波,居委会王书记让业主留下来,明确指出偏激行为只有激化矛盾,业主必须以理服人,用正确的方式为自己维权。她请业主们选出“代表”负责该事件,作好取证工作,与开发商进行有效对话,为下次协调会做准备……业主们推选“代表”后才陆续离场,风波暂时平息。
就这样居委会通过“代表”说明业主的方式,由“代表”出面与开发商交涉,居委会牵头召开了一次又一次的协调会,终于平息了“会所风波”。但要彻底解决会所问题,为业主维权,必须成立业委会。为此,居委会督促街道房办和开发商,指导600弄业主成立业委会。为充分发挥居民自治的作用,从业委会筹备小组的产生,到业委会各章程的制定和候选人的产生,居委会给予了认真指导,经过民主讨论,业委会终于在居民入住五年后成立了。
居民区自治将是未来社区管理的有效途径。洋泾街道不断创新居民自治新模式,结出了丰硕的成果,为生活在洋泾的居民营造了和谐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