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专题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本报记者日前在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了解到,涉农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喜忧参半
~~~本报记者日前在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了解到,涉农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喜忧参半
~~~本报记者日前在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了解到,涉农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喜忧参半
2013年07月11日 星期四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最难就业季”,涉农专科生现状如何?
本报记者日前在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了解到,涉农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喜忧参半
农林学院学生在生态农林类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实习
  699万,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人数,比2012年增加了19万人,创下历史新高。就业情况调查显示,2013年岗位数同比平均降幅约为15%,各地高校毕业生上半年的签约率均不容乐观,有的甚至不足三成,严峻的就业形势像雾霾一样,成为人们无奈却无法回避的话题。那么在上海,我们专科的涉农专业的应届生就业情况又是如何呢?记者日前在本市唯一一所以都市农林和现代生物技术应用为特色的高职院校———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了解到,截至5月中旬,学院的重点涉农系部园艺园林系347名毕业生中,已经签约220人,签约率为63.4%;动物科学技术系234名毕业生,已经签约124人,签约率为53.0%。1296名毕业生中,签约率也达到了64.6%,比去年同期签约率还增长6.6个百分点。这样的数据令记者感到欣慰,但该校就业办张哲老师坦言,这只是5月份的数据,而在6月份,学院学生的就业仍然受到了大环境的影响,显得后劲不足,6月份的签约率稍落后于往年。即便如此,张哲老师表示,在这个所谓“史上最难就业季”里,农林学院涉农专业的学生就业所遭受的冲击相比一些综合院校的公共类专业还是相对较小的,其中原因和专业背景、学院定位及办学实践密不可分。

  □见习记者 杨清悦

  总体岗位数减少 但基层岗位仍然缺人 

  记者了解到,今夏虽然号称“史上最难就业季”,但较多涉农企业仍不存在人才饱和的情况,相反,由于农业人才的稀缺,不少单位依然不能招到自己满意的员工。总体岗位数的减少并不意味着涉农的岗位数同样减少,由此可见,农业人才在严峻的就业环境下反而拥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张哲老师告诉记者,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作为高职类院校,其学生对自身的定位把握比较准确,面对大环境就业难、岗位少的情况,学生们愿意去尝试一些基层的工作岗位。张老师认为,岗位数的减少,可能是针对一些相对热门的行业,如果想从事此类行业,而又不是名校的毕业生,那在就业上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与之相反的,对于基层的岗位,尤其是涉农岗位,事实上受到的冲击是相当有限的,而上海农林学院又是本市唯一一所以农林为特色的高职院校,所以涉农专业的学生如果对自身定位不是太高,那就业压力相对还是轻了不少。 

  记者了解到,在上海,如园艺、园林这样的专业,高技能人才的短缺仍然相当严重,尤其崇明的园林行业人才匮乏已成为生态岛建设和发展的瓶颈,每年需要培养或引进数百名专业人才填补岗位空缺。同样,本市上百家有规模的蔬菜园艺场,目前也正大量使用退休人员作为季节工、临时短工、临时长工、钟点工从事移栽、采收、包装等工序,其中不乏花甲老人,老龄化趋向越来越严重,新型职业农民的补充迫在眉睫。所以,农业人才缺失的现状以及高职院校较低的定位使得农林学院的学生在这个就业寒冬并没有被彻底“冻僵”。 

  多年积累企业资源 提供学生企业实训 

  “由于行业背景的缘故,上海农林学院涉农专业的学生中有很大的一部分是通过‘校企合作’来解决就业问题的。”张哲老师告诉记者,“涉农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前的实习阶段就已经和就业挂钩了。”据介绍,上海农林学院通过多年的积累,学院的各个系部,包括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都有自己的长期合作企业,学院每年向企业推荐一些优秀学生进入企业实习,毕业后,则有机会直接留在实习岗位工作。如果一些企业在学生在校期间招收实习生,而学生毕业后又不为表现优异的学生解决就业的,学校则会将这些企业列入黑名单,下次不再为其推荐实习生。“事实上,很多优秀的应届生并不需要在即将毕业的时候再去人才市场找工作,而是在校实习期间,已经确定了一些就业岗位。我们多年积累下的一些诚信的企业,只要实习期间学生没有问题,那毕业后的留下的几率是非常大的”张哲老师说道。 

  除此之外,在校企合作方面,农林学院正探索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构建“校内合作共建、校外项目合作”的实训基地共建共管机制。学院在五四实训基地、实验动物中心、农产品安全检测中心等校内实训场所实施校企合作示范基地建设计划,构建由学校提供场地和设备,企业提供技术和师资,校企联合管理和组织实训的基地运行机制,为学生实训提供真实的训练岗位、职场氛围和企业文化。同时充分发挥上海五四有限公司、上海光明荷斯坦牧业有限公司等校外实训基地在顶岗实习教学中的作用,统一安排相关学生在校外基地实习的时间,确保顶岗实习教学的质量和专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校企合作实训机制,使实习学生在毕业后能够马上适应相关企业的工作环境。 

  “双主体”合作办学 学生享受准员工待遇 

  上海农林学院今年分别与上海家禽育种有限公司、光明米业(集团)有限公司合作签订“校企双主体”培养试点班———“家禽育种班”、“光明米业班”协议。据介绍,学院“双主体”合作办学有8个试点班,现已开班5个。农林学院宣传处费明老师告诉记者,“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企业量身定制教学内容,且学生在实践阶段就已经享受准员工待遇。 

  据了解,此次“双主体”模式新增的两家企业,上海家禽育种有限公司和光明米业(集团)有限公司均在技术性岗位上面临着严重的人才断层现象,企业希望今后合作班学生在选拔上能够前移到招生环节,即企业和学院共同规划和组织“校企双主体”培养试点班的招生、教学、学生管理、实习实训、学业评定等,参照行业职业资格标准,制定教学计划,包括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安排、教学方式、考核要求、职业资格考证、毕业要求等内容,共同完成培养工作。 

  据介绍,为了使学生提前与企业建立良好的感情和沟通,“校企双主体”培养试点班的学生在实践期间就享受准员工工资。准员工工资标准根据学生在企业培训工作的时间每年递增,并提供与普通职工同等的住宿、交通和伙食标准待遇。企业还将为学生配备班主任和岗位带教师傅,负责学生在企业学习和实习期间的实践指导、教学管理和日常事务管理,并为培养合格的学生提供工作岗位。毕业后即成为正式员工并签订劳动合同(免试用期)。这样入学与就业直接挂钩的人才培养模式也为“双主体”合作班的同学们解决了后顾之忧,只要学好专业技能,不愁工作没有着落。 

  专科农业人才就业 质量仍难有突破 

  今年上海农林学院针对2013年应届毕业生,举办了2场校园招聘会,涉农专业和非涉农专业各有一场,参会单位260家,提供岗位2000多个,而今年学院的毕业生总人数也不过1296人,虽然存在双向选择问题,但2000多个岗位也足够学生挑了。对此,张哲老师表示,目前,学院的就业工作重心并不是在数量上,而是在质量上。 

  记者了解到,虽然一些相对高端的外资涉农企业在招聘时很注重农业专业背景的人才,但这毕竟是少数,更多的仍然是一些规模较小、相对低端的本土企业,这些企业更愿意花较低的成本去雇佣一些当地农村年龄较大的临时劳动力,而不愿意招收一名具有专业背景,工资要求比老农民高的农林学生,这使得定位较低的专科类农业人才的就业空间被压缩,就业质量也受到影响。 

  据介绍,近年来,就业质量一直是学院就业办最头疼的事情。作为高职院校,农林学院的相关专业学生去一些相对高端的科研机构的机会几乎为零,然而在一些低端的农业领域,工作环境差、工资待遇低、社会地位低等现实因素又影响着学生们从事农业的热情与信心。张老师无奈地表示,学院虽然从学生一入学就注重培养学生学农爱农、为农服务的思想,并积极组织学生赴农村或者农业企业实地接触农业,体验农林文化,但目前专科的农业人才在社会上的认同感仍然不高,进而导致涉农岗位的待遇及地位与其他岗位相去甚远,这也是目前学院在就业质量上难有突破的最大原因。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沪郊经济
   第A04版:专题报道
   第A05版:党建之窗
   第A06版:科教文卫
   第A07版:浦东天地
   第A08版:城镇建设
   第B01版:三农实用周刊
   第B02版:上海三农服务热线
   第B03版:新主体
   第B04版:新主体·各地
   第B05版:新主体·解读
   第B06版:新主体·借鉴
   第B07版:农技推广
   第B08版:畜牧兽医
“最难就业季”,涉农专科生现状如何?
提升申诉举报回访实效
朱家角“阳光家园”变身“幸福乐园”
东方城乡报专题报道A04“最难就业季”,涉农专科生现状如何? 2013-07-11 2 2013年07月1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