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孙燕 顾佳丽
本报讯 每季度,老人享受一次短途游;每月,获得扦脚服务;每周,学唱红歌……如今,奉贤区福利院的老人们只需“下单”,领取“单子”的志愿者就会应求“上门”,“老人所需、志愿所能”正在成为现实。
80岁老人罗时健在奉贤区福利院住了7年。7年来,大部分志愿者上门服务,老罗都没心理准备。“好几次想睡午觉了,护理员突然说有一批志愿者要过来服务。”更让老罗无奈的是,分批来的志愿者提供的服务内容却很雷同,“谈心、打扫卫生最多,其实,我们就是希望生活再丰富一些。”老罗说。奉贤区福利院院长姚杏珠也坦言,福利院去年成为上海市奉贤区志愿者服务基地后,很多志愿者队伍说来就来,高峰时一天同时会来五六批,面对热情高涨的志愿者,院方难以拒绝又应接不暇。
如何在老人“需要”与志愿者“供给”上找平衡?今年初,奉贤区福利院院方广泛征集老人意见,确定理发、书画、电影等23个“亲老大本营”志愿者服务项目,通过社会招募,项目一一被上师大、明流理发店、大宋足浴等志愿者认领。“如此一来,既保留已开展的优质服务项目,又拓展老人喜欢的服务内容,志愿者也按需为老人服务,达到双赢。”姚杏珠说。
最近,老人们可以如愿听专家的健康讲座了。81岁的程一民说:“我们希望身体健康,不让小辈操心,每月有健康讲座听,很好。”服务项目中还有商学院财经学院认领的“走出家门,共护夕阳”活动,让老人定期到户外锻炼身体,感受家乡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