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王洪
组织沪上艺术家,借首届市民文化节之际,为社区居民提供近距离、面对面的艺术指导,同时根据居民需求,让市民自主选择活动样式,先订先得,“百名艺术家进社区文化服务活动”深受基层单位和居民的欢迎。活动伊始就有40位艺术家被“点单”。在感叹这样的文化实事时,也让人们生出些许感慨和期盼。
申城是集聚艺术家最多的城市,拥有丰富的艺术资源,这在全国无论哪个城市都无法比拟,上海仅文联下属10多个协会,就有17600多名会员,都是沪上各文艺条线精英骨干。组织艺术家下社区基层,无疑架起了艺术与百姓之间的桥梁,既能帮助市民提升艺术修养,也能推动艺术家接触社区生活实际,增加“接地气”的机会,丰富艺术家的创作,更好发挥艺术家服务市民、服务发展的作用,这是一个发挥艺术家艺术价值、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的大好举措,肯定会受到广大市民和艺术家们的欢迎。
沪上前几年曾命名过文化“指导员”活动,上百名文化名人和知名艺术家,到全市各区县社区文化中心,担当市民文化艺术辅导,组织培训基层文艺团队,一些名家、大家走进社区,帮助居民文艺创作、排练和演出,成为社区文艺爱好者的贴心人,提升社区文化品质的好指导。像音乐家何占豪就成为闵行群艺馆合唱活动的常年艺术指导、区文化节的音乐导师;著名作家叶辛被闵行市民亲切的称为“我们的叶老师”,不管区文联创作研讨、社区读书会,他都乐意参加、热心辅导;话剧演员吕凉是颛桥镇文化活动培训老师,镇上各种文化活动,都能看到他的身影。闵行区曾做过一个统计,居住该区的200多名文化名人,社区群文活动大都有请必到,成为推动该区文化繁荣的一个资源优势。
艺术家到社区、下基层,贵在常态和坚持,有一个机制保证,才能发挥其指导市民文化活动,提升群众文化活动品质的长久作用。可以说,一个艺术家下到社区,参与市民文化活动,本身就是一个极大的推动,产生非常大的精神动力,凝聚起市民文化活动的合力和积极性。笔者在社区看到,只要有艺术家来社区辅导,文艺爱好者都当作一件大事情,非常期盼,而且非常认真地倾听艺术家的专业指导。
申城公共文化服务要率先走在全国前列,创造一流领先成绩,发挥艺术家的作用不可小觑。这次市民文化节文联建立“百名艺术家下基层文化服务队伍”是一个良好开端。在接下来的市民文化节和更多市民文化活动中,应该做好“供需对接”,组织落实艺术家走社区、下基层的分片包干做法,比如在艺术家到居住所在地社区文化辅导,或对口擅长的艺术样式,到有艺术特色团队社区的辅导机制,采取一个常态化、定量化、持之以恒的做法和规定,巩固和放大原有“文化指导员”效应,让上海市民有机会接触更多的艺术家,在家门口辅导示范文化活动,而不是只局限在节庆的日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