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立农机化重大专项 突出前沿共性科技创新
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加速推进,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离开土地转移就业,“谁来种地”隐忧由此产生。农业机械具有集成技术、节本增效、推动规模经营的重要作用,现代农业生产对农机应用的依赖将越来越明显。因此,应设立国家层面的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大专项,加强产业规划指导和科技创新政策扶持,重点攻克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机化关键技术和装备,优先支持研究粮油作物、经济作物的种植、加工全过程机械化,大幅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降低对高端农机的进口依赖度。
第一,加快建立农机行业共性科技创新平台。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树君认为,应围绕农用动力、收获机械等重点领域,加快建立一批相对独立性和面向全行业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共性科研创新平台,设立平台专项运行经费,支撑行业重大科研问题和项目的持续创新;加强共性关键技术和关键共性部件的研发,提升农机整体质量水平。
第二,强化前沿高新技术研发与储备。山东农业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教授李汝莘、河北农业大学农业机械化系主任张晋国及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的专家表示,应整合农科院、高等院校、农机企业的科研资源,通过产学研结合,优势互补、联合攻关,超前研究农业装备自动化、智能化技术,加快融合现代液压、仪器与控制、现代微电子和信息等高新技术在农业机械的集成应用。
第三,专门设立精准农业研究方向,给予财政专项支持。随着土地、石油等资源日益紧缺,发展精准农业是大势所趋。专家建议,可以在农机重大专项中重点加强对精准播种、精准施肥、精准灌溉、精准收割机具等精准农业技术和产品的研究开发,推动激光测量、GPS定位等智能型机械的发展,提升农机作业质量和效率,提高农作物产量,减少化肥和农药施用量,保障农产品安全。
第四,规范行业市场秩序,避免无序恶性竞争。福田雷沃国际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梁启荣等认为,主管部门可设立农机行业准入门槛,通过设定注册资本金额、企业员工数等具体标准,抬高进入门槛。应择优扶持培育一批重点农机龙头企业,引导规模以上企业兼并联合,小企业应区分市场,向“做专”方向发展,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强化农机农艺有机融合 加大扶持农机企业
农机与农艺结合不够紧密,也是造成目前我国一些薄弱环节机械化发展较慢的一个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农机与农艺的联合研发机制尚未建立,一些作物品种培育、耕作制度、栽植方式不适应农机作业的要求,农民种植习惯差异大,种养标准化程度偏低等。
“仅山东玉米种植就有28种模式,机械很难适应。”梁启荣说,应积极完善适应机械化作业的种植技术体系,从品种培育、种植、田间管理再到收获,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建立规范性的统一标准。
专家建议,应建立农机和农艺科研单位协作攻关机制,将机械适应性作为科研育种、栽培和养殖方式推广的重要指标,有针对性地示范推广农机农艺结合紧密的机型、作物品种和种植养殖方式。制定和完善区域性农机化技术路线、模式和作业规范,组织引导农民统一作物品种、播期、行距、行向、施肥和植保,为机械化作业创造条件。
相对于玉米、小麦、水稻主要农作物50%以上的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我国棉花、油菜、甘蔗、水果、蔬菜等经济作物的总体机械化率不到20%,成为“软肋”。山东省农机局副局长韩永平认为,应以棉花、花生、马铃薯、甘蔗、大蒜、生姜、大葱等重点经济作物为重点,将经济作物机械作为创新示范和财政支农等资金扶持的重心,优先安排、优先扶持,提倡有条件的地方对经济作物机械化生产实施作业补贴或以奖代补;鼓励创建以经济作物生产为重点的农机专业合作社,提高机具利用率与作业效率,扩大机械作业面积。
调研了解到,农机企业作为农业机械化的重要参与主体,对于加大鼓励企业科技创新的税收、金融和补贴等政策优惠的呼声也很迫切。山东宁联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解培军、河北农哈哈机械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焕民等农机企业负责人说,目前国家对农机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只有增值税减免,较其他行业执行13%的税率,但农机行业利润率低,建议在优惠4%的基础上进一步给予税率优惠。对于企业引进国外先进生产设备,适当降低关税或给予部分补贴,以提高企业生产技术水平。
一些农机企业反映,国家可设立农机企业科研专项奖励经费,对成功自主研发的先进农机技术产品进行奖励,调动企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鼓励企业研发科技含量高的精准农机具。针对农机企业普遍面临的资金紧缺压力,建议金融机构适当给予贷款利率优惠。王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