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突破合作社贷款难这一瓶颈?今日本报《走村镇,话三农》栏目刊发《奉贤破解合作社贷款信用难题的启示》一文,试图透过这样一个“麻雀”来思考新形势下突破一些“三农”瓶颈的途径和方法。创新,就是突破固有的思维定势;创新,就是突破固有的传统模式;创新,就是突破固有的运作机制。
在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中,资金是非常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资金的缺乏将直接导致农业生产受阻,而农业贷款是解决资金问题的最主要途径之一。由于工作原因,笔者和本市不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有过深入的交流,谈到合作社发展面临的最大难题时,理事长们的回答惊人的一致:缺资金。缺钱,已经成为制约合作社成长壮大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另一个因素,则是缺人才。而不少理事长们最终将“缺人”的症结也归纳在“缺钱”上,“如果合作社实力足够强,自然能够吸引和留住人才。”于是,我们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有效解决农民合作社贷款难,是促进合作社迅速壮大的最好推手。
那么,如何突破合作社货款难这一瓶颈呢?今日本报《走村镇,话三农》栏目刊发《奉贤破解合作社贷款信用难题的启示》一文,透过该区浦发村镇银行的一些探索和成果,试图透过这样一个“麻雀”来思考新形势下突破一些“三农”瓶颈的途径和方法。
笔者以为,奉贤破解合作社贷款难的探索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创新,是突破瓶颈最佳方法,而突破,就是突破传统的固有的思维、模式和机制。
创新,就是突破固有的思维定势。合作社贷款为何难?难就难在抵押难担保难。也就是说,对金融机构而言,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不良,贷款风险大,如果死抱这样的思维定势,农民合作社就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金融服务对象。
创新,就是突破固有的传统模式。既然合作社贷款的最大障碍是抵押担保难,我们就在创新抵押担保模式上找突破口。例如,奉贤区村镇银行和区“农联会”联手合作的模式既有效化解了金融机构的风险,又合理规避了合作社在货款上存在一些天然制约因素。
创新,就是突破固有的运作机制。在充分认识到农民合作社对发展现代农业作用和地位的前提下,在创新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机制的突破,探索为合作社融资提供配套服务的各类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合理配置和整合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的力量,确保资金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