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农业标准化的意义
从源头保障食品安全。食品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关系到城乡经济和社会的协调稳定,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保降,也是现代农业建设的基本目标之一。从产品结构看,我国居民食品消费总量的70%以上为鲜活农产品,而农产品又是食品的主要生产原料和组成部分。从危害因素看,在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三大危害因素中,源头控制主要在农业领域。因此,农产品安全是食品安全的核心,控制住了农产品的危害因素,也就基本保障了农产品的安全。实施农业标准化,就是规范农业生产加工各环节,控制农产品危害因素的过程,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
提升小农户应对大市场的对接能力。产销衔接、城乡一体,需要统一的标准进行联结。特别是千家万户的农业小生产,如何对接国内国外统一开放的大市场、如何适应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要求,始终是现代农业需要解决的难点问题。标准化是社会大生产的产物,是协调生产力各要素与生产关系内在因素的纽带。以标准化联结城乡产业,推动农业工业化与农村城市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一个基本规律。在工农互补、城乡互动的进程中,农业标准化发挥着联结农业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作用。
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循环经济,是“十一五”期间的重要任务。从20世纪90年代起,在逐步实现农产品丰年有余的基础上,我国农业启动了以提高农产品质量、调整农业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为重点的结构变革。经验表明,推进农业标准化,科学进行产业布局,合理使用农业资源,可以有效节约和保护耕地、水资源、能源,控制面源污染,加快科技普及,推动科技创新。实施农业标准化,作为节约农业资源和保护农业环境的重要手段,将会促进我国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改善农产品贸易环境,提高对外贸易效益。农业标准既是促进农产品出口的技术手段,又是防止国外不安全农产品进入我国市场的有效技术防线。一些发达国家一方面利用其技术优势广泛设置贸易壁垒,阻挡我国优势农产品的出口;另一方面利用我国农业标准化水平相对较低的现状,向我国大量出口安全性不确定的农产品。因此,在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不断提升我国在国际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把握国际贸易规则,充分运用标准在农产品国际贸易中的促进和调节作用,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