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热点关注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全国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发布~~~
《全国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发布~~~
《全国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发布~~~
《全国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发布~~~
2012年08月21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全国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发布
“稳定”和“可持续”成为主基调
  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近日发布《全国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就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持续改善农村民生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指标与保障措施。而“稳定”和“可持续”将成为“十二五”期间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基调。

  ●粮食生产:稳定为基础

  自2003年开始,我国粮食产量连续八年实现增长。今年夏粮增产,粮食产量“九连增”有望实现。而与粮食连续增产的强劲势头相比,此次规划提出的目标却显得有些“保守”——到2015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要达到5.4亿吨以上。而事实上,去年我国粮食生产总量就已经达到了5.7亿吨。

  对此专家表示,粮食生产不应片面追求高指标、高增长,更重要的是保持产量的稳定。规划提出的这一并不难实现的指标,恰恰体现出政府对稳定粮食生产的重视。

  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赵长保表示,目前我国粮食生产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生产能力还不稳定,还要考虑到一旦遇到严重的自然灾害,粮食产量有可能会出现回落。粮食生产需要在稳定的基础上再谈提高,提出过高的标准并不符合实际。

  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方面,规划还明确提出2015年我国耕地保有量要保持在18.18亿亩,这个数字与2010年的指标相比并没有变化。专家认为,18亿亩“红线”不动,有助于保持粮食生产的稳定,也体现了政府保护耕地的决心十分坚定。而在维持数量稳定的同时,还应重视维护耕地的质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宏观室主任党国英认为,我国实际的耕地总量应该高于18.18亿亩的普查结果,再加上现在采取的占补平衡的政策,耕地“红线”应该不会被突破。不过值得警惕的是,一些地区在实施“增减挂钩”措施时,把优质耕地占去,补充的土地质量比原有耕地差,从而影响到粮食生产,所以设法提高补给土地的品质非常重要。未来还可考虑在不影响城市化进程的前提下,适当地增加耕地面积。

  ●农业科技:推广是关键

  在耕地“红线”不动的现状之下,农业科技的进步就成为提升粮食单产、保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证。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我国已到了必须更加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新阶段,必须坚持科技兴农战略,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位置。而作为一项长期政策文件,此次规划也对发展农业科技表现出高度的重视,提出了更高的预期指标和一系列有针对性的保障措施。

  规划提出,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到2015年要突破55%,五年累计增长达到3%以上。对此赵长保表示,现在我国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就已经达到了53%,而且近几年来这个数字一直保持着1个百分点左右的增长率,到2015年达到规划提出的指标基本没有问题。但是,数字只是一个宏观层面上的衡量指标,真正实践起来关键在于将符合我国农村生产实际的、对我国农业生产有实质性贡献的技术进行有效的推广普及,这才是我国发展农业科技的追求方向。

  事实上,此次规划中也着重对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提出了要求,包括切实加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建设,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等公共服务机构;提高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待遇,改善工作条件;推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同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实现科技创新与农业生产经营的有效对接;建立健全农业技术交易市场等。

  受访专家认为,农技推广服务不足、专业化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相对滞后是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而此次规划中提到的这些措施非常有针对性,将有效助推农业科技的健康发展。

  ●农村民生:改善要持续

  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民生,始终是“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持续改善农村民生也是本次规划重点关注的一个方面。

  规划提出,到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要达到8310元以上,年均增长超过7%,其中工资性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比重达到45%以上。专家认为,这些数字不仅对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做出了要求,其中特别对工资性收入的增长表现出关切,实际也是对调整农民收入结构进行科学的引导,有助于保持农民收入增长的可持续性。

  党国英提出,农民收入的增加不能单纯依靠提升农产品价格,如果农产品涨价的程度比通货膨胀率还高的话,将意味着整个社会生活水平的下降。赵长保也认为,从目前的情况看来,依靠提升农产品价格来增加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空间并不大,而农民工资性收入还有不少的提升空间,有望在未来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增长点。对此,政府应广开农民就业渠道,市场主体应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和提供平等待遇。

  在促进农民增收之外,规划还着重提出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包括提出5年内解决2.98亿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的约束性指标,以及新建改造农村公路100万公里、适宜农户沼气普及率增长超过17%、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800万户等。

  赵长保认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质量的水平优劣,会影响农业的生产能力和品质,进而对整个经济发展造成影响。虽然我国过去十几年的相关建设工作有很大成效,但目前我国农村基建水平与城市相比差距仍然较大,主要表现在能源和道路方面。此次规划提出的这些指标与措施,体现出政府改善农村民生的决心。

  李昂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沪郊经济
   第A04版:社会民生
   第A05版:党建之窗
   第A06版:科教卫生
   第A07版:文化体育
   第A08版:城镇建设
   第B01版:三农参考周刊
   第B02版:一周信息
   第B03版:热点关注
   第B04版:专题调查
   第B05版:三农生活
   第B06版:市场资讯
   第B07版:言论观点
   第B08版:国际农业
“稳定”和“可持续”成为主基调
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农作物精准化生产
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重视农业知识产权保护
村官培养三步走:搀着走领着走看着走
东方城乡报热点关注B03“稳定”和“可持续”成为主基调 2012-08-21 2 2012年08月2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