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浦东新区合庆镇永红村的薛野新,出身贫苦,12岁时就参加农村劳动,20岁进入乡办企业——合庆机械厂工作。1990年,企业转制,他成了下岗工人,每月只有80元的待业费。当时两个女儿都在读书,80元连他们的基本生活开支都不够。于是,薛野新到工商所办理了营业执照,开了一家经营日用百货的小店,靠微薄的收入,支撑起一家四口的生活。
虽然有了养家糊口的收入,但他不满足现状。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发现市场上野生黄鳝紧缺,卖价高,便萌生了捉黄鳝的念头。每天晨曦微露,他就起床,踩着露水,奔走在水田旁,河浜边;傍晚,他穿着十多斤重的塑料雨衣,高统雨鞋,穿梭在田埂边,常常是天晴一身水,雨天一身泥。就这样,他苦苦干了近三年。后来,农村水稻田改种了经济作物,大片土地成了旱地,捉黄鳝的资源也没了。
一次,薛野新听人说,种植茭白经济效益可观。他便从青浦练塘买来茭白秧苗,按照当地师傅的指点,在自家的承包地里,把秧苗栽种了下去。想不到第一茬茭白,有机肥施得太多,苗母太旺盛,到收获季节,茭白很小,产量很低,一茬茭白几乎没有盈利。面对挫折他毫不气馁,从书店里买来学习资料,对照书本上介绍的知识慢慢实践,终于摸索出了成功种植茭白的经验。为了让茭白卖出好价钱,薛野新对茭白秧期管理进行改良,并采取茭白第一茬比别人早上市,第二茬晚上市,由此卖到了好价钱。
2002年,薛野新向村里承祖了12亩土地,开始学习种植桃子,并创办了“上海香丰果业合作社”。可是,种桃之路并不好走。当年8月3日,12亩土地上的530棵桃树,一夜之间被台风全部刮倒。看到满园一片狼藉,薛野新心里难过极了。但难过归难过,当天,他还是带领老伴、女儿、女婿等人,冒着37摄氏度的高温,把500多棵桃树全部扶直,加桩固定,培根压土,使桃树重新“挺”立起来。
为了提高种桃水平,薛野新专程赶到南汇,求教桃农,并邀请行家里手上门讲课。他还经常收看中央台农业频道,聆听专家讲座,同时积极参加镇里举办的种植培训,提高种桃管理技术。
种植桃子,病虫害防治是一大难关,尤其是有种“钻心”虫很顽固,躲在树杆中间,一不留神,就把树杆啃死。为了消灭这个“顽敌”,薛野新整天蹲在桃园里,观察虫子的动静,琢磨着消灭的方法,最后终于摸索出用棉球蘸药水塞洞的办法,有效地遏止了这个“顽敌”。
由于实施科学管理,薛野新种植的桃子口感好,甜度高,市场上十分畅销,尤其是五六两一只的桃子常常供不应求。尽管这样,他也从不以次充好,以小充大。每次桃子装箱前,他都严格把关,从不马虎。有一次,一个远在嘉定的客户反映一箱桃子缺了二两,薛野新忙叫女婿开车赶到客户家中去补足分量。谁料原来是客户自己看错了秤,一箱桃子不但量足,而且个个色好,大小均匀,客户被薛野新的真诚所感动,后来成了他的长期客户。
如今,薛野新的客户遍布机关、医院、银行、企业等各个领域,并在客户中有着良好的口碑。但他毫不满足,近十亩的新品果园又进入了建设阶段,他要让自己的果园为合庆镇的生态旅游农业增光添色。
通讯员 李惠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