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正清 摄/文
每年的6月1日至8月16日,是法定禁渔期。这几天虽已进入黄梅季节,又恰逢今年的禁渔期,记者驾车一直往南,穿过芦潮港,径直来到世纪塘边,总算找到了上海首家海洋渔业捕捞的专业互助合作组织——上海万舟渔业合作社。见到了当地颇有些传奇性的老渔民、如今的合作社理事长吴文初。
1953年出身的吴文初看上去较他的实际年龄要大些,可能是长年在海上打鱼为生的缘故吧,60年的风剑霜刀在他的脸上隽刻出许多历史的痕迹。他告诉记者,作为当地有名的船老大,1981年他就从当年的东海渔政管理部门花800元买了一条船,当起了芦潮港第一个渔民“个体户”。1988年改革开放后,他又用自己的“第一桶金”加上向国家贷款,用6万元人民币换了一条50匹马力的15吨级的渔船。由于有20多年的海上捕捞经验,再凭着多年在风浪里练就的“看家本领”,吴文初曾在1993至1998年连续五年,因善捕白虾而“大发”了一把,连中央电视台都曾来连续拍摄,并制作了专题片进行放映。
2006年,在区农委相关部门的领导协调下,吴文初又率先成立专业合作社,领着43户渔民,共10条船开始了集体化生产与运作。他告诉记者,成立之初合作社就采用政府监督、经营公司化模式运作,渔民所有的生产和销售对外都一律以上海万舟合作社的名义开展,既防止了恶性竞争,又增强了品牌优势和提高了渔民的收入。
记者随老吴来到渔港路上的一个渔船码头,因是休渔期,码头上停泊的渔船一字儿地排着,分外壮观。岸边合作社的员工们有的在补鱼网,有的在准备着出海的鱼具维修。一张绿色的大网在路上铺开十几米,一位渔民用尼龙线熟练地把一个个小洞补上:“捉不到鱼,抽空把网补补好,”出海捕鱼30多年的施老汉连连摇头,“海里的鱼如今越来越少了,出海一次要几天,回来时船舱里有时只有十几斤鱼。”
目前,芦潮港本地渔船尚有43条,渔民约有100多名,他们的主要收入是驾船出海,在风浪中张网捕鱼,但如今的收获却日渐微薄。为何鱼会少起来?据捕鱼几十年的吴文初推断:一是近年来临港新城的建设,围海造田改变了海鱼产卵的滩涂环境;二是海洋环境污染加剧;三是每年的捕鳗季节,大量鱼苗成为鳗苗的“陪葬品”。
老吴听说记者从没看到过鳗苗,就告诉记者,鳗苗只是一些寸把长、浑身透明的小鱼罢了。今年的鳗苗行情不错,往年一般每条10元,今年涨到了30元一条。“鱼少了,但现在芦潮港渔民赚钱,最主要的还是靠春季捕鳗苗。”吴文初说,“但要碰运气,如果行情差了,一年就有可能白忙活。”
看见办公室墙上悬挂的“遇难抢险、舍己救助、无私奉献”的锦旗,记者不禁问起当年的情景。原来2009年秋天,沪崇渔23519船在进港时不小心撞到了桥墩将要下沉,是吴文初赶到救起了船长朱小新。“类似的救济难以说清楚。”老吴的语气似乎不值一提,“其实,谁家没有个小灾小难的?因海上迷雾或者紧急情况出现险情,各家船主看到都会伸手!”多年来,万舟渔业合作社积极参与海上故障排除、渔船救助活动,仅今年上半年,合作社已成功排除十多起海上作业渔船的突发事故。不仅保障了本区渔民的人身财产安全,还帮助外区县、外省市的海上故障渔船排除险情,得到了渔民群众的广泛好评。
据悉,为提高海上作业的安全系数,今年合作社还配备了无线电台,由专人负责收集气象信息,每天准时向海上作业的渔民发布天气预报,并要求社员出海必须穿救生衣,确保安全生产。前些时候,在区农委支持下,吴老大还建了一间100余立方米的冷库,使合作社渔民捕捞的海鲜及时入库保鲜,有效避免了捕捞旺季鱼多价贱——渔民一时卖不掉的海鲜送进冷库,由合作社帮助统一销售,抗市场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