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体建设存在的三个问题
文体设施水平不高导致文体生活质量不高。当前很多农村文体设施陈旧,年久失修,不能满足农民文体生活需要。如有些农村的篮球场地都是在没有硬化的空地上,篮球架就是一根直立的木头竖在地下,篮板老旧破裂。由于资金人力的限制,各个村所拥有的文体活动设施有限,甚至很多村庄根本就没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这压抑了农民的文体活动需求,降低了设施使用效率。体育设施种类稀少,文化信息更新慢,限制了农户的选择范围。这使得81.56%的农户选择看电视、打牌为主要休闲方式,降低了农民参与健康文体活动的热情。
文体消费热情不足导致文体消费动力不足。一方面,不断扩大的刚性日常支出挤占了农民文化体育生活消费空间,农户年均生活消费支出、家庭生产支出、医疗支出等基本支出占到家庭总支出的98%,这使得农户不得不将绝大部分家庭收入投入到基本的生活消费中,而忽视了不构成外在经济压力的文化和体育生活消费;另一方面,农村人口流动使得农村文化体育生活的消费群体萎缩。
政策落实力度不够导致文体建设进度滞缓。一方面,有政策无制度,对于伴随新农村建设提出来的文化体育建设,各级政府在引导落实政策的过程中只是停留在规范层面,而没有上升到制度层面,无法保证这项工作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执行下去,经费、人员等均无保证;另一方面,有宣传无动员。一是在政府行政观念上,认为文化建设周期长,见效慢,对政绩贡献不大,地方政府兴趣不大。二是地方政府财力人手有限,难以落实各项措施,因而只是形式宣传,而不具体动员落实。三是农民呼声并不高,政府宣传遭遇尴尬,降低了政府动员农民参与文体活动的热情。
对于农村文体建设的四点建议
探索新型文体下乡方式,构建农村文体建设体系。一是创新“文化下乡”方式,拓展“文化下乡”效果。必须根据当前农村的实际情况,一方面通过将“文化下乡”与农民工技能培训相结合,实现流动人口的文化能力提升;另一方面通过与“技术下乡”相结合,使得农户在学习技术的同时,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和文化素质。二是探索“健材下乡”,促进农村体育生活的开展。“健材下乡”的对象应该包括两个对象,一个是村集体,另一个是农户。村集体的“健材下乡”模式应该属于基本公共服务的范畴,供给主体是政府,由国家、地方政府、基层政府共同协调。而针对农户个人的“健材下乡”模式属于消费领域,供给主体是市场,国家给予一定的补贴,由国家、市场和农户之间进行协调。三是根据当前农村实际情况,探索和积极构建农村文化体育的建设体系,形成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模式,以配合新农村建设和新社区建设对农户整体文化素质和生活方式的要求。
优化农户家庭消费结构,培育农村文体消费市场。一是提高农民的收入,使之有余力进行文体生活消费。通过舆论引导农民,将文化体育消费的理念和作用渗透到农村社会和农民意识之中。二是开展经常性文化体育互动活动,形成制度性安排,提高农民的文体消费热情。三是多方支持与配合,培育农村文体消费市场。必须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引导、政府政策推动、农民主动参与的多方支持与配合体系,在逐渐排除困难的基础上,探索农村文化体育消费市场的建设模式,培育农村文化体育消费市场。
切实满足农民客观需求,搭建农村文体消费平台。一是文体活动要满足不同年龄的人的需求。老年人最关心健康,中年人最关心市场物价与种植技术,年轻人最关注务工参考信息,学生最关心学习资料。因此,要相应安排不同的文体活动内容。二是农村文体活动要特别照顾特殊人群。比如针对孤寡、留守老人,安排专门的活动场所。又比如针对农村残疾人以及身体抱恙的农民设置有专门的康复锻炼设备。还要针对农村的留守儿童,可以专门为这些孩子建设一个活动场所。三是农村文体下乡要适时而定。农民生活存在季节上的差异,有农忙农闲之分。因此,政府在组织文体下乡活动时要尽量考虑到农村的特殊情况,以农民为中心考虑问题,尽量安排在农民农闲时期下乡。四是农村文体设施要顺农而建。相关活动点的选址要做好科学的规划,按人口密集程度配备文体设施,多点设置,使每个人尽可能方便享受利用文体设施开展活动的乐趣。
积极创新宣传推广方式,培养农民文体参与意识。一是农村文体生活宣传方式要本土化、生活化、乡土化。二是政府提高对文体活动的重视力度,持续支持文体事业发展。政府在日常工作的开展中,要适时根据实际需要,分配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要把文化体育工作作为一项长期政策,给予不断的支持。三是激发农民文体建设的主体意识。在开展宣传工作的过程中,要让农民了解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明白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农民“自己的事”,是为自己谋福利,激发农民的主体意识。
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