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7:言论观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2012年02月21日 星期二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返回首页 | 版面概览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完善农民权益保护法律制度
  □李语湘

  新世纪以来,我国持续加大解决“三农”问题的力度,全社会关心和支持“三农”的氛围日益浓厚,农民权益保护取得了明显进展。但由于种种原因,农民权益受损现象仍然存在。这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在农村,一些地方在征地过程中不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工作方式简单粗暴,征地补偿水平低,失地农民缺乏充分的社会保障;在城市,有的用人单位不依法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随意辞退农民工,恶意拖欠甚至克扣农民工工资,强迫其超时劳动而不支付合理报酬,不依法为农民工缴纳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险费等。

  出现损害农民权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关法律制度还不完善。一是有关法律对土地征用中的“公共利益”界定不明确,这为一些地方任意解释“公共利益”进而滥用征地权力留下了法律漏洞,也为房地产商乱占农地打开了方便之门。二是征地补偿标准过低。相关法律规定的征地补偿范围仅限于与土地有直接联系的损失,未考虑土地自身价值;补偿没有反映农地转为非农地后的升值;制定和实施补偿时信息不公开,导致补偿费被层层截留等。三是保障农民工权益的法律法规不完善或执行不力。如对于不签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没有及时进行纠正,对恶意欠薪者惩戒力度不够,对处于弱势的农民工支持保护不足。

  有效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应针对农村征地以及农民外出务工中遇到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一是完善征地补偿制度。明确合理地界定“公共利益”及其适用范围;确立公平补偿原则,逐步提高补偿标准;完善征地程序,尊重农民的知情权,并将征地补偿和安置作为征地前置程序。二是健全农民工权益保护体系。进一步健全相关法律制度,明确农民工的基本权利和合法权益,对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就业指导、劳动条件、居住环境等做出具体规定;加大劳动执法力度,建立严格而科学的执法监督机制;提高农民工素质,增强其就业能力和维权意识;鼓励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加强法制宣传,引导农民工通过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三是加强服务农民的法律援助机构和队伍建设。逐步建立国家财政支持与社会慈善行为相结合的法律援助模式,加强对农民的法律援助;司法部门在承接农民、农民工的诉讼请求时,应在坚持秉公执法的前提下,给予其更多的帮助和方便;有关组织、社会团体等应对农民和农民工的诉讼请求提供帮助,降低其维权成本。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沪郊经济
   第A04版:社会民生
   第A05版:党建之窗
   第A06版:科教卫生
   第A07版:文化体育
   第A08版:城镇建设
   第B01版:三农参考周刊
   第B02版:一周信息
   第B03版:热点关注
   第B04版:专题调查
   第B05版:三农生活
   第B06版:市场资讯
   第B07版:言论观点
   第B08版:国际农业
完善农民权益保护法律制度
干部下乡勿做表面文章
文体下乡要瞄准农民需求
发展农村金融需对症下药
文体下乡要想群众所想 送群众所需
让农民成为农业产业化的经营主体
东方城乡报言论观点B07完善农民权益保护法律制度 2012-02-21 2 2012年02月2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