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路
上海长江隧桥,把崇明与浦东连接在一起。原本崇明东对岸是长兴岛,长兴划入崇明后,崇明的东邻,便是烙下著名开发开放印记的浦东。
还记得第一次去浦东,是在千禧年之初。我是去那里看房子,想在岛外购有一套以备不时之需、自己居住的房子。几十年,在崇明岛上生活,交通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一旦有个啥事,碰巧遇上台风、迷雾或雷电天气,码头封港,许多人只能看看天,跺跺脚,什么也做不了。所以,在岛外买房成为了一大选择。而浦东,又是我十分看重的一个地方。
那天,我从浦西去了浦东梅园、竹园新村,一个在陆家嘴板块,一个在潍坊路核心地段。那里交通、商业及其服务配套让我满意。虽说这两个社区房子都是80年代的产物,可我依然看好它的品质。然因当时房市红火,房源紧俏,加之我没时间东看西逛,看中的房子价格又谈不拢,所以在浦东买房最终成空。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吴淞买了房。可在浦东看房时的美好记忆一直伴随着我,尤其在当时沿途看到的许多开发区、项目工地以及拔地而起的一幢幢高楼等,给我留下了“大干快上,时不我待”的印象。尽管自己买房未能如愿,可真实看到的浦东火热的场景,仍可说是一大收获。
2009年10月31日长江隧桥建成通车后,我去浦东方便了,机会也比平时多。那时,恰巧我所在农场社区刚建新镇不久。镇上组织领导班子前往陆家嘴街道学习取经。陆家嘴,一个我国金融贸易区的代表。当时,街道已聚集了各类金融机构数百家,商务楼宇好几十幢,辖区内已形成金融、贸易、商业、会展、旅游等多项功能,全年实现税收对于咱小镇来说,简直堪比天文数字。
东方明珠,这个上海标志性文化景观,每个来到此地的人,无不为之心动。在崇明的大多数人,去市区玩,东方明珠一定是打卡的重要地。与陆家嘴街道双方交流后,虽然,在经济发展上,我们难以企及,但在社会管理、队伍建设上,还是有互帮互学的空间。之后几年,镇里陆续派了几批居委会干部前往陆家嘴街道学习,一些好的做法也应用到乡镇社区治理实践之中。
浦东开发开放是建设者们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继在陆家嘴街道学习后,我们还曾前往浦东大道141号浦东开发办公室旧址参观学习。这里原先是浦东文化馆的一幢两层小楼,1990年在此成立浦东开发开放指挥部。序厅上,有这样一句话写道:“浦东开发开放,从这里开始。”资料显示,开发办的18间办公室大小一样,陈设也大致相同,几张木桌拼在一起,旁边围着一圈凳子和椅子。100多名工作人员,桌子只有几十张,平均每个人大概只能分到一个抽屉,勉强放置自己的私人物品。而浦东大大小小的工程规划,却在这里紧锣密鼓地进行。对于很多人来说,141号是一种纪念,更代表着一种浦东精神、浦东速度。
江对岸的那片热土始终激励着我们。正因为两地距离近,走过、路过,便能更深切地感受到它的日新月异,蒸蒸日上。后来,我们又去过浦东高东镇、周浦镇等地学习取经,又邀请过浦东的一些街镇前来传经送宝。这对于我所在的东平镇发展,着实起到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作用。
这些年,我自己除了去市区路过外,也到过浦东好多次。一次,妻子经介绍去浦东公利医院做肠胃镜,我陪同前往。头一天去,配好了泻药,在附近宾馆住一晚,第二天一大早就去医院。整个流程下来,感到有条不紊,没有预想中的慌乱与不安。更让人高兴的是,肠胃镜结果一切安好。妻子有点不信地说:“不少人做出来,都有息肉,我怎么这样干净?”我说:“报告上白字黑字写得很清楚,这主要得益于你平时吃东西健康。”我也在这家医院看过病,那天去挂的是感染科门诊。医生询问了病情后,给我开了几张血液化验单和B超检验单,并配了药。随后,那医生说:“你明天有空的话,我给你约专家门诊。”由于我第二天有事,就婉言谢绝了医生的好意。我对妻子说:“看来,你弟弟给你推荐的这家医院真不错。”妻子说:“他之前在这家医院开过痔疮,也是经人介绍的。”
去年11月,我和妻子还有两个舅子,去市区探望我病重的岳母。回崇明途中,去了我大舅子所在的浦东杨园。他在这里住了20年。中午,我们几个人在一家名为“杨园人家”就餐。这家饭店的老板是沪上知名大饭店学徒出身,与我大舅子关系挺好,关键是本帮菜烧得好。街上,各种商家鳞次栉比,好不热闹。大舅子说,这里的居民,较多是动迁而来,他们早已适应了现在的美好新生活。前几年,我大舅子在崇明老家开了一家农家乐,取名“新杨园人家”。我想,他更多的意思,已经写在这家店名上了。
长江隧桥,拉近了崇明与浦东的距离。江对岸变化,似一幅时光之笔绘就的宏大画卷,激荡着更多人心。隧道深邃,尽头在铺展美好远方;大桥耸立,春风在挥送千帆竞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