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玉平
站在黄浦江畔眺望浦东,这方土地的色彩总在记忆里流转。从滩涂渔村到国际都会,它的每一寸肌理都镌刻着时代的印记,那些交织的色彩,是浦东百年变迁最生动的注脚。
上世纪五十年代,浦东还是一片被芦苇荡包裹的土地。东昌路一带的渔民们踩着泥滩赶海,竹编的渔网在晨雾里晃出细碎的光。那时的浦东人,大多靠“三刀一针”讨生活:菜刀、剪刀、泥刀、绣花针。沪东造船厂的工人们敲打着新中国第一批万吨轮的钢板,火星溅在黄浦江的浊浪里,像散落的星子。
“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的俗语,道尽了当年的差距。陆家嘴还是成片的菜田,农民们推着独轮车往浦西送蔬菜,要先摆渡过江,遇上大雾天,一等就是半天。上钢三厂的烟囱刚冒烟时,周边的居民常说:“这烟比庙里的香火还旺。”
上钢三厂的轧钢车间里,工人们光着膀子挥汗如雨,钢水浇铸时的蓝光映红了他们的脸。沪东造船厂的船坞里,第一艘国产货轮和平号下水那天,全厂职工举着红旗欢呼,有人激动地跳进江里,游到船边摸了摸船身。
那时的浦东大道还是条石子路,雨天泥泞难行。但每当清晨,路上总有扛着工具的工人、背着书包的学生,脚步声在雾里传得很远。
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的消息像春雷炸响。当时的陆家嘴还是一片农田,农民们蹲在田埂上,听着广播里的新闻,有人嘀咕:“这滩涂能变出啥花样?”
第一个吃螃蟹的是陆家嘴金融贸易区。而张江高科技园区刚起步时,只有几排简易房。如今的张江,已聚集了上万家科创企业。在张江科学城的实验室里,科研人员正在调试“九章二号”量子计算机;外高桥港的码头上,无人集装箱卡车往来穿梭;临港新片区的海边,风电叶片在夕阳里转动……这片土地上,创新的脚步从未停歇。
2010年上海世博会,浦东成了世界的舞台。世博轴的阳光谷下,来自五大洲的游客摩肩接踵。
站在陆家嘴的天桥上,看车流如织、楼宇如林,忽然读懂:浦东的色彩从来不是地理的偶然,而是一个文明在现代化浪潮中淬炼出的精神光谱。土黄色的滩涂里藏着文明的基因,那是农耕时代对土地的敬畏,孕育出改天换地的坚韧;灰色的硝烟中锻打着民族的脊梁,那是苦难岁月里未熄的火种,点燃了向死而生的勇气;蓝色的钢火里熔铸着建设的热忱,金色的霓虹中闪耀着开放的胆识,而最终交融成的绿色交响,恰是人类在发展与永续之间找到的黄金比例。这不是简单的色彩叠加,而是一部浓缩的文明辩证法:所有的艰辛都在为腾飞蓄力,所有的探索都在为未来铺路。
黄浦江奔涌东去,带着浦东的故事汇入太平洋的壮阔。这故事里,有滩涂崛起的奇迹,更有一个古老民族对现代化的独特作答。
浦东的故事,是中国的史诗,也是世界的篇章;是过去的总结,更是未来的序章。